【观点交锋】别让“AI换装”沦为“非法伪装”
2025-10-15 来源:皖工网     作者:张西流 舒朗秋 分享

【观点交锋】别让“AI换装”沦为“非法伪装”

话题: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生活照,便可一键生成个人军装照、警察照……记者调查发现,一些AI工具推出“换装”功能,引发不少军警迷的追捧。但是,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装”功能,伪造军警身份招摇撞骗,亟待引起警惕。

观点一:别让“AI换装”沦为“非法伪装”

观点二:莫让“AI换装”沦为违法犯罪的“智能帮凶”


别让“AI换装”沦为“非法伪装”

张西流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生活。在图像处理领域,AI换装技术尤为引人注目——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便可“试穿”各类服饰,实现虚拟穿搭体验。这项技术不仅为电商、时尚产业带来革新,也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便捷、有趣的互动方式。然而,随着其应用边界不断拓展,AI换装也悄然滑向灰色地带,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身份伪造、网络诈骗、隐私侵犯的“利器”。对此,我们必须警醒:别让AI换装沦为非法伪装,技术的便利不应以牺牲安全与伦理为代价。

AI换装的本质,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生成与迁移技术,其核心在于精准识别人体结构、姿态与服装纹理,并实现自然融合。当这项技术被用于正当场景,如线上购物试衣、虚拟形象设计、影视特效制作时,无疑提升了效率与体验。然而,一旦脱离监管与伦理约束,其“以假乱真”的能力便可能被恶意利用。现实中,已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装生成虚假证件照、伪造他人形象进行社交诈骗,甚至制作虚假色情内容,严重侵害他人人格权与隐私权。更有甚者,通过AI换装规避人脸识别系统,企图绕过身份验证机制,对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技术的使用门槛正不断降低。市面上已有大量开源工具与手机应用,让用户无需专业技术,即可生成高度逼真的换装图像。在“技术中立”的幌子下,一些平台对用户生成的内容缺乏有效审核,变相纵容了滥用行为。当技术成为非法伪装的“化妆师”,社会信任体系便面临着被瓦解的风险。人们将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假,网络空间的可信度随之下降,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数字社会的运行基础。

对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否定AI换装的技术价值,而应着力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框架。首先,技术开发者应承担主体责任,在算法设计阶段嵌入伦理考量,例如加入水印标识、限制敏感场景应用、设置使用权限等,从源头降低滥用风险。其次,平台方需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利用AI识别技术反向检测AI生成内容,建立“AI识别AI”的防御体系。同时,应推动行业自律,制定AI换装技术应用规范,明确禁止用于身份伪造、虚假宣传等非法用途。

在制度层面,相关法律法规也需与时俱进。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为AI应用划出红线,但针对AI换装的具体监管仍显不足。有必要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明确技术使用边界、数据处理规范与违法责任,形成“技术——平台——用户”全链条监管体系。此外,公众数字素养的提升同样关键。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用户认清AI换装的潜在风险,增强辨别能力,避免成为技术滥用的受害者或助推者。

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意图与社会的引导。AI换装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点亮生活,也可能刺伤信任。唯有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这项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成为非法伪装的温床。我们期待一个技术进步与伦理守护并行不悖的未来——在那里,AI换装不再是风险的源头,而是美好生活的数字助手。


莫让“AI换装”沦为违法犯罪的“智能帮凶”

舒朗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换装”功能在社交平台和各类APP中悄然走红。然而,这看似无伤大雅的“虚拟体验”,正悄然滑向危险的边缘——不法分子利用该技术伪造身份、招摇撞骗,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若不及时加以规范与监管,AI换装极有可能从“娱乐工具”异化为违法犯罪的“智能帮凶”。

军装与警服从来不只是服饰,它们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是法律尊严的体现,更是公众信任的载体。身穿制服者,代表着国家执法力量的公信力与严肃性。然而,当AI技术让任何人都能“一键穿制服”,这种庄严感便被轻易消解。更严重的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此伪造身份,在网络上冒充军人、警察,骗取感情、谋取利益,甚至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此类案件已在全国多地出现,有的以“军恋”为名骗取钱财,有的以“内部关系”为幌子实施诈骗,不仅侵害了群众利益,更严重损害了军警队伍的形象与公信力。

“AI换装”之所以能被滥用,根本原因在于技术门槛过低、监管缺位。许多AI应用在提供换装服务时,既不核实用户身份,也不对生成内容进行有效审核,甚至主动推送“军警制服”模板以吸引流量。这种“技术放任”背后,是平台对流量与利益的追逐,却忽视了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AI生成技术日益逼真,普通人难以辨别图像真伪,虚假身份极易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形成“以假乱真”的舆论误导,进一步加剧社会治理难度。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必须受到法律与伦理的约束。我们不能因技术进步而放任其滑向违法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将依法追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要求,AI服务提供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成违法不良信息。因此,平台方不能以“用户自担责任”为由推卸管理义务,而应主动设置风险提示、限制敏感模板使用、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并对异常传播行为进行追踪与处置。

监管部门也应加快步伐,针对AI生成内容制定更细化的管理规则,尤其对涉及军警、司法等国家权威形象的图像生成,应设立“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或严格审批。同时,加强跨部门协同,建立AI生成内容的识别与溯源机制,提升执法能力,对利用AI技术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此外,公众也需提升辨别能力与法律意识。面对网络上的“军警照”,不应盲目轻信,更不应随意转发或模仿。娱乐有边界,技术有责任。对“AI换装”的追捧,不应以牺牲社会信任为代价。

AI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服务社会、增进福祉为目标。若任其沦为造假工具、欺诈手段,不仅是对技术的亵渎,更是对法治社会的挑战。唯有平台自律、监管有力、公众清醒,才能让AI真正“向善而行”,而不是在虚幻的“制服秀”中,沦为违法犯罪的“帮凶”。


编辑:刘艳玲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