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证“咨询”,真伤少年心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厨师,交钱参加短期社会培训,注册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借来两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加入行业协会,便能摇身一变,成为时薪1200元的“心理咨询师”。这是发生在上海的一起真实事件。冒牌心理咨询师孙某某打着“20年以上咨询经验”的幌子,号称能为青春期青少年解开心结,帮助中高考提分30分至60分。
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准入失守”与“监管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行业不能只靠事后惩戒,更需建立预防性机制。从制度层面看,对涉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应该单列标准:从业人员不仅要通过专业能力审核,还需接受品德审查与心理评估;机构必须公示服务流程,将“禁止身体接触”“家长适度参与”列为刚性条款。
对家长而言,破除信息差是关键。真正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从不会承诺“包治百病”,但一定会有清晰的“知情同意”环节——与家长共同制定方案,明确可量化的进展指标。选择咨询师时,与其看“头衔榜单”,不如关注三个核心:针对青少年的受训经历、累计咨询小时数、持续接受督导的记录。这些“硬指标”,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说明专业度。
专业的心理咨询,应当是“明灯引路”而非“盲人摸象”。它需要咨询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对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理解;既懂得保护隐私,又能守住职业边界。当行业把“专业”当作底线而非卖点,当监管让“靠谱”成为常态而非幸运,才能避免“厨师变咨询师”的荒诞,让真正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找到能照亮心灵的那束光。王铎/图 关育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