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交锋】堂食和外卖“双标”,你怎么看?
2025-07-23 来源:皖工网     作者:汪昌莲 孔德淇 分享

【观点交锋】堂食和外卖“双标”,你怎么看?

话题:“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 河北廊坊某烤串店的接单提示音刚落,老板快步走到冰柜前,从里面翻出冻得结霜的烤串,手脚麻利地打包封装;而在旁边的另一个冷柜里,那些泛着新鲜油光的烤串,正静静等待堂食顾客的挑选。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餐饮店都在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重标准。

观点一:堂食和外卖“双标”实为“舌尖上的欺骗”

观点二:外卖不该是“二等餐”


 

堂食和外卖“双标”实为“舌尖上的欺骗”

汪昌莲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外卖已成为许多人饮食消费的重要方式。然而,堂食与外卖“双标”现象的频繁曝光,如同一面照妖镜,折射出餐饮行业中存在的诚信危机。当消费者发现同一家餐厅的堂食与外卖在食材质量、分量、包装上存在显著差异时,这种“舌尖上的欺骗”不仅刺痛了消费者的信任,更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漏洞与商家道德的缺失。

所谓“双标”,是指商家对堂食与外卖采取截然不同的标准。堂食菜品往往食材新鲜、分量充足、摆盘精致,而外卖则可能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甚至存在卫生隐患。曾有消费者反映,堂食时热气腾腾的炒饭配菜丰富,外卖版本却只有半盒冷饭配零星蔬菜;堂食的奶茶原料标注清晰,外卖却偷偷更换廉价糖浆。这种差异化对待,本质上是商家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当消费者为便利支付溢价,却得到打折的服务与产品,公平交易权被严重践踏。

“双标”现象的泛滥,根源在于商家对利益的贪婪与对规则的漠视。部分商家将外卖视为“低端业务”,认为消费者难以监督,便肆意压缩成本、降低标准。同时,平台抽成、配送费用等压力下,商家为维持利润,不得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行业缺乏统一的规范与严格的监管。在外卖这一新兴业态中,食材溯源、制作流程、包装标准等环节的监管仍存在空白,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

这种“舌尖上的欺骗”,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对消费者而言,不仅经济利益受损,更面临健康风险。劣质食材、随意更换的配料,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长期的心理落差,则会降低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甚至影响整个外卖生态的健康发展。对商家而言,短期或许能获取利润,但长期将透支品牌信誉,最终被市场淘汰。当“双标”成为行业潜规则,整个餐饮业的口碑都将蒙上阴影。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构建诚信体系。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外卖全流程的监管,建立从食材采购到配送的追溯机制,对“双标”行为实施严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餐饮企业需回归商业本质,将诚信作为经营底线,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堂食与外卖同质同价。外卖平台亦应承担责任,完善评价机制,对消费者投诉快速响应,推动商家透明化运营。消费者自身则需增强维权意识,遇到问题时主动举报,倒逼商家改进。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与公平,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杜绝“双标”欺诈,不仅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商家重塑道德自觉。当每一份外卖都能与堂食同样用心,当消费者不再为“双标”而焦虑,餐饮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莫让欺骗侵蚀信任,唯有以诚信守护每一份餐食的温度,方能共建安心消费的美好生态。


 

外卖不该是“二等餐”

孔德淇

同一家店,外卖和堂食区别对待,正是“双标”最直观的体现。消费者花同样的钱点单,买的同款食物,却被调包成“将就版”快餐。将消费者人为划分为“堂食贵宾”与“外卖过客”的做法,显然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基本准则。

比食材新旧差异更隐蔽的“双标”,藏在更多消费细节里。火锅店的堂食肥牛卷纹理分明,外卖的碎肉却拼不成片;面馆的堂食汤底熬足8小时,外卖的汤料靠粉剂冲调;甚至连分量都玩起“猫腻”——堂食碗冒尖,外卖盒只装半满。这些差异,消费者隔着屏幕看不穿,只能在咬下第一口时暗自疑惑,却难以当场追责。

对于“双标”行为,商家或许有一万个理由。比如,外卖配送耗时长,新鲜食材易变质;平台抽成高,不用冻品赚不到钱等等。但再堂皇的借口,也遮不住一个事实:花同样的钱,消费者理当得到同等品质的商品。当堂食“诚不欺我”与外卖“糊弄了事”形成鲜明对照,伤的不仅是食客的胃,更是行业的信誉。

外卖软件的发明,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哪家店干净,哪道菜热销,手指一划便知。但“双重标准”的存在,让便利成了“陷阱”。消费者看到的是堂食实拍图,收到的却是偷工减料品;评价区晒的是堂食体验,误导的却是外卖下单者,活生生将线上消费变成了“盲盒交易”。

信息不对称成了部分商家的“生财之道”。有餐馆老板直言:“外卖客多是一次性生意,糊弄过去就行;堂食要靠回头客,不能马虎。”如此短视的逻辑,俨然把外卖平台视作“清库存”的渠道,将线上消费者当成了“冤大头”。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的监管漏洞进一步助长了这股歪风。审核时看的是堂食卫生,评价体系混同了堂食与外卖体验,投诉处理往往“和稀泥”。当“挂羊头卖狗肉”的成本太低,就会有更多商家跟风效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认真做外卖的商家吃力不讨好,投机取巧的反而赚得盆满钵满,损害的是整个餐饮市场的生态。

根治“双标”乱象,不能只靠商家自觉,必须多方发力,让外卖与堂食“一碗水端平”。河北已有人因外卖食材与宣传不符,起诉商家获赔10倍价款。这一案例表明,只有让法律的牙齿咬得更紧,对“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该罚的罚、该曝光的曝光,才能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

平台更该扛起主体责任。与其在满减优惠上玩花样,不如在监管上下硬功夫,要求商家明确标注外卖与堂食的差异,建立外卖食材溯源系统,将“双标”投诉纳入商家评分体系。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手,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

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看到“双标”套路,也别忍气吞声,要敢于较真投诉。外卖不是“二等餐”,线上消费不该低人一等。每一次维权,都是在给行业划红线,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餐饮市场的生命力,在于“食以安为先,信以诚为本”。堂食与外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该一面光鲜、一面斑驳。外卖与堂食用同一个标准烹制,订餐软件才能真正变回便利的工具,而不是让人犯怵的“糊涂账”。食客的眼睛或许会被屏幕蒙蔽,外卖行业或许会一时失序,但味蕾不会说谎,公平正义终将显现。人心这杆秤,向来都准得很。

 

编辑:刘艳玲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