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之巅谒禹王
蚌埠这个城市的名字,第一次是听父亲说的,他年轻时曾做生产队长,到蚌埠参观过。
年后无事,想去几个城市走一走,第一站选了蚌埠。
蚌埠属于皖北,过去盛产河蚌,埠是交易的码头,所以叫蚌埠。
第一站先来到张公山公园,入园处有一个钢铁雕塑,是一个巨大的蚌,里面有一个美女,手持一个宝珠,是蚌埠的一个标志。
转了半个多小时,感觉收获寥寥,驱车去涂山。
涂山是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会盟天下诸侯的地方,少时读书时觉得它很遥远,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车行20分钟,一块大石头卧在路边,上面写着朱红字:涂山风景区。
坐观光车可以到达半山腰的观景平台,平台很大,有廊有亭,可以俯瞰淮河和对面的荆山。传说两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解决了水患。
涂山山顶有禹王宫。从观景平台到山顶,要走一段很长的山路,有的地方比较陡峭。路修得很粗糙,行于其上比较吃力。
风很大,很冷,夹杂着小雨,有人走到中途就放弃了。
大禹是我景仰的一个人,下面观景广场墙上,写着大禹七种精神,其中第二条是“艰苦创业、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当年他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写照。
途中有启母石,也叫望夫石。
当年洪水滔滔,禹父鲧,治水无功而死,大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凭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13年未回家园。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
她满怀思念之情,唱出 “候人兮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等你(回来)啊”!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首情歌,也成为爱情诗规格和气质的圭臬,涂山女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
她朝思暮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在望夫石的不远处,还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台桑”两个字,“台”通“怡”,文字介绍说这里就是涂氏女生“启”的地方。
等我走到禹王宫时,已是下午5点,宫门已关。
我心有不甘,便轻轻地敲了一下门,出来了一个小道士。 他说已经下班了,明天再来吧。
我说我景仰大禹许多年,从很远的地方特地赶来,是为一睹大禹的神采。
听到门口有说话声,来了一个老者,看我一脸的诚恳,就让我进去了。
禹王宫是我国现存于山峰顶端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主殿里面是大禹的雕像,端坐在那里,一身的凛然。
汉高祖12年,刘邦统兵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
其后汉武帝、三国时曹操父子先后到此。历代文人名宦如柳宗元、苏轼、苏辙、宋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歌咏大禹。
虽然时间仓促,但我在大禹的雕像前站了好几分钟。我教了许多年的《史纪.夏本纪》,一直在文本中带领我的学生们熟知他的事迹,感知他的精神,今天,我站在他的面前,站在这一片留下他足迹、音容、汗水的土地,缅怀他的一生。
他那种为民造福、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所怀念。
他那种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的称颂。
我再次想起张公山公园那个巨大的雕塑,如果说蚌埠盛产河蚌,蚌育珍珠,那么涂山可以说是蚌埠这座城市的一颗明珠,而大禹则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一颗闪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