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如年”的冬至
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认识里,一年开头的第一天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冬至。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据古籍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冬至寓意着阴阳交替。早在25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具体时间。汉代《淮南子》中就有“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的说法。
冬至是一首贺冬迎祥的交响曲。据历史文献记载,冬至祭祀,源于周朝。《周礼春官·神仕》里说:“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周代以农历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每逢冬至日,天子都要离开皇宫,到郊外举行“郊祭”大典。所以,冬至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如春节、端午、中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自此就开始过“冬至节”。隋唐时,冬至节庆活动在民间开始盛行。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表达庆贺秋收冬藏的喜悦。那时的冬至节也如同今天的春节一样,全国放假。《后汉书》中写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冬至是一卷风雅数九的消寒图。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九为极阳之数,一九有九天,共有九九。古人不仅喜欢数九,而且喜欢“画九”,冬至最文雅的民俗,莫过于“九九消寒图”。该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为白。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归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宣告完成。
冬至是一缕人间烟火的珍馐香。“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是南方传统的冬至习俗。汤圆又叫“冬至团”,用糯米粉制成,“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汤圆做好之后,要先祭祖,然后自己才能吃,叫作添岁,故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北方有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因形似元宝,在冬至吃饺子则寓意“招财进宝”的好兆头。冬至这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揉面、擀饺子皮、调饺子馅、包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一脉相承。饺子仿佛是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串起了美好的日子。而冬至的饺子意义尤其特别,这顿饺子,是对我们一年来辛苦劳作的犒赏,也表达出我们对年的美好期许。
冬至是一阕温馨敬老的孝亲词。冬至日影最长,也称“长至”。我国古代有冬至日向长辈敬献履袜的礼俗,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吉祥之意。因此,冬至日也被称为“履长节”,“履长祈寿”的敬老习俗代代相传。
时光有序,岁月流转。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冬至是年的序曲,我们终将与美好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