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和县拜谒刘禹锡先生
文章千古事,一朝闻名天下知。我们知道刘禹锡先生是从他在和州任刺史时写下的《陋室铭》。
9月,位于长江岸边的和县仍然烈日当空,热浪袭人。作为古城寿县的文学爱好者,我顾不上路途的疲惫,饶有兴致地走进陋室公园,走近刘禹锡先生。
据《历阳典录》记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如今陋室所在地已打造成“陋室——镇淮楼旅游区”。
陋室公园入口不远处矗立着刘禹锡先生的塑像。先生昂首挺胸,目光深邃,面向前方,头戴宽沿官帽,长须飘飘,右手紧握一册书卷,仿佛行进在辽远的时空中,眼神里充满愤世嫉俗的凛然正气。
陋室的院门,简洁朴素。门楣上镌刻着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的“陋室”二字。陋室整体布局呈“品”字形状,共9间房。正对院门的三间房为正室。正室居中立有刘禹锡的塑像,塑像上方是美术家郑伊农先生1987年重阳节期间题写的“政擢贤良”4个大字,意思是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立柱分别挂着名家书写的刘禹锡先生著名诗句,如“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正室两侧陈设有一桌、一椅、一床,墙上挂着名人诗词,是名副其实的“陋室”。
陋室两厢各有三间厢房,设有《陋室廉吏一梦得》专题陈列展览,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以及在和州任职期间的政绩。东厢房旁边有一古亭,亭中立有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先生书写的“陋室铭”。
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河南洛阳。出身名门,祖上可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他是唐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同时他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到和州,时年53岁。虽然被贬,但官职还是要比县令高出很多。按道理刘禹锡是应该有自己的官邸,县令却给他安排在城南三间小屋里。刘禹锡洒脱地将不公之情寄情于江河之上,写出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诗句,这首诗被贴在大门的两侧。他的这一举动气坏县令,县令又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正好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杨柳。恰逢初春时节,杨柳依依,刘禹锡看到如此景象,便写出“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溧阳心在京”的绝妙诗句。
县令以为他的举动会惹怒刘禹锡,谁知先生仍然是一副悠闲自乐的样子。于是,他又把刘禹锡调到县城中部,只有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但是在刘禹锡看来,这根本算不得什么。正是因为有了县令的刁难,先生才会写出那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正如《陋室廉吏一梦得》结语所说:刘禹锡少年苦读诗书,志存高远,注重道德修养;青年时期意气风发,连登三科,享誉京华,期望辅时济世;中年时期参与“永贞革新”施展远大抱负,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贬谪之时,遇挫不馁,积极进取,心系国家和百姓;垂暮之年,对生活乐观豁达。他的忠心为民、傲骨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
从824年到2024年,时光走过了1200个春秋,但先生高洁脱俗的精神烛照千年来映射到一代代名流俊彦、仁人志士的身心,于是有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寄托,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大义,有了“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洒脱……
走出陋室,融入和县车水马龙、市声鼎沸的繁华中,我忍不住再次回望,涌起几分感慨和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