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描绘“只此青绿”的大河生态画卷
平原蓝绿交融,山岭瓜果飘香,城乡清净整洁。近期,记者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路向“绿”而行,走进六安、阜阳、蚌埠等地,感受青山绿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
管好每一滴水
大别山区落了雨,汇成潺潺溪水流出大山,流成了淠河,汇入了滔滔淮河。河水一路流淌,养育了淮河水系流域的城市、村庄,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雨水汇流来到横排头枢纽,被分为淠河和淠河总干渠两支,两条河流穿城而过,滋养了皋城百姓。在2019年之前,六安城区水环境治理有不少痛点,黑臭水体难以根治、市政污水管网破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比较多······这些问题反过来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了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如何标本兼治?这是摆在六安市政府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9年8月,六安市政府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系统性启动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明确了政府“水当家”、企业“水管家”的权责关系。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总经理黄荣敏告诉记者:“政府提出考核标准和监管要求,对我们工作开展考核和监管,我们在市政府的指导和统筹下,进行涉水业务管理建设和运营的工作。”
走进长江环保集团六安水管家公司集控中心,智慧调控系统大屏占据了一整面墙,排水调度情况一目了然,“水管家”实现了对所有涉水设施的全监全控、联调联动,以及“厂网河、供排涝”一体化调度。“我们对全市市政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解决跑冒滴漏、混接错切等问题。围绕城区14条黑臭水体,从排口向上溯源,解决上游端混接错接的问题。从小区雨污分流开始,让雨水归到雨水,污水归到污水。”黄荣敏说。经过3年多努力,六安市水环境治理初见成效,黑臭水体、渍水溢流、城市看海等问题成为历史。
“水管家”实现了对所有涉水设施的全监全控、联调联动。余珊珊/摄
同样面对城市水体难题的还有蚌埠。淮河蚌埠主城区段达26公里,由于没有全面系统治理,岸线内外存在诸多问题:枯水季河面不足200米,洪水下泄受扰。船行主城区搁浅拥堵。河道内侧滩地乱搭乱建、偷倒垃圾……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2022年2月以来,蚌埠市大力推进总投资53.48亿元的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简称“靓淮河”工程),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建设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样板,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靓淮河”工程让淮河变清变靓。陈昂/摄
地表水治理不易,地下水的修复更难。阜阳属于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432立方米,约为全省的1/3、全国的1/5,属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上世纪末,阜阳市地表水因受到污染无法作为饮用水源,导致生活用水过度依赖地下水。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为了打破恶性循环,阜阳围绕“换水”做文章,让透支的地下水休养生息。阜阳市积极推进替代水源建设,陆续建成地表水厂5座,初步实现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模式。自2005年以来,持续开展自备井封闭工作,累计封闭600多眼。近年来,阜阳陆续建成地表水厂5座,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经过6年建设,于2022年12月30日通水。“喊渴”的皖北地区终于喝上长江水,也为阜阳破解“地下水依赖症”提供了水源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依托引江济淮等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以地表水源替换地下水源。”阜阳市水利局局长曹涛介绍。目前,阜阳城区地下水供水量占比已降至供水总量的10%以内。2021年、2022年,阜阳城区平均地下水位分别较上年同期抬升1.44米、2.65米,在连降40余年后,持续两年实现“止降回升”。
水城融合“大做文章”
治水,是为了兴城。与清澈的城市水系为邻,是老百姓期盼的生态福祉。因此,治水兴城、不断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对于建设宜居家园、实现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进入淠河总干渠的水,首先会进入相关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送到千家万户。城市污水和降雨通过雨污分流的管网,分别来到凤凰桥等污水处理厂和蒋家沟调蓄池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会进入苏大堰生态湿地,进行自然生态净化,最后回到淠河。
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会进入苏大堰生态湿地,进行自然生态净化。余珊珊/摄
站在苏大堰生态湿地公园的栈桥上,记者看到池底的水草清晰可见,细长的枝条正随水流起舞。中水依次输送至不同类型生态池塘。“水里面有食藻虫、鱼虾以及沉水植物,食藻虫吃掉水中的悬浮物,虾再把食藻虫吃掉,鱼把虾吃掉,我们定期来捞鱼,水质就会很干净。沉水植物还可以起到除磷作用,形成了自然生态链。”黄荣敏说。苏大堰种植了丰富多样的花草,移植了100多种,500多棵长江流域珍稀植物,使用的花泥正是“污泥”沼渣,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污泥沼渣经过厌氧消化、太阳能干化、好氧发酵、产品加工等无害化处理工艺后,污泥变废为宝,成了园林绿化肥料,化“污泥”为“花海”。
清澈的水从淠河缓缓地流过,流过皖西大地汇入汤汤淮水。据蚌埠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凡荣介绍,“靓淮河”治理范围西起怀远荆涂大桥、东至长淮卫大桥,全长26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围绕“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的总体布局,实施包括滨河南路、滨河北路、河道切滩拓槽清淤疏浚、滩地塑型、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群众广场、体育健身场地、跨河交通桥梁等工程,塑造独具韵味、彰显活力的滨水都市发展带。
目前,“靓淮河”工程效果初步显现。淮河蚌埠主城区段河道拓宽至500米左右,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加一倍以上,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方。利用350万方切滩弃土来加固堤坝背水面,把原有10米宽堤顶加宽至35米—65米不等,有效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汛期防洪压力,确保淮河安澜。
记者在滨河体育公园看到,水岸边种植着耐水性花草,健身步道顺着河岸不断蜿蜒,篮球场、网球场临水而建。据介绍,滨河体育公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河道型外滩体育公园”,建成区域已经成为广大蚌埠市民踏青赏绿、休闲游玩、健身锻炼的优选地,周末节假日每天都有3万多名市民前来游玩观光体验。按照规划,淮河两岸还将打造“淮河文化景观带”,3万年前的古菱齿象、7300年前双墩文化、4200年前大禹文化都将通过雕塑、小品、主题公园等多种艺术形式沿河布点展现。
滨河体育公园已经成为广大蚌埠市民踏青赏绿、休闲游玩、健身锻炼的优选地。陈昂/摄
从“跨河发展”到“拥水发展”,“靓淮河”扮靓了蚌埠这颗淮河岸边“明珠”。站在淮河岸边,举目眺望,一幅江河安澜、和谐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六安市裕安区,皖西江淮分水岭。翻过连绵丘陵,离得老远,记者就看见山岭上一行硕大的“打造江淮果岭 致力绿色振兴”的标牌红得醒目。
一岭分江,水流两侧,雨水从这里或往长江、或往淮河。地处六安的皖西江淮分水岭处于平原和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易旱、缺水及土壤不肥沃,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其实并不乐观。
从1997年开始,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通过“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农民增收”的治理综合措施,吸引萧县、砀山、淮北等地果农,率先来江淮分水岭岗地种桃树,当地农户和回乡创业人员纷纷跟进学习,顺势发展,使全市果园面积逐年增加,水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一山绿树撑起一地经济,一颗果子撑起一片产业。
乔传军是宿州人,16年前来到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桃花仙谷种桃,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他的传军种养殖家庭农场已扩大到960亩土地,种植了20多个品种的桃树,收获的精品桃将运往北京、上海和深圳,今年收入预计在300万元左右。“这儿的生态环境太好了,空气、水源都特别好,种出来的桃也脆甜。”乔传军笑着说。
桃产业,带绿了山岭带富了当地百姓。春赏桃花、夏品鲜桃,修建产业路、改造旅游公厕、建设大型桃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六安市裕安区着力打造了1万多亩连片面积的“桃花仙谷”,入选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周边2000多户发展桃产业,催生周边一批农家乐蓬勃兴起,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收获季,村民在采摘桃子。(六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越过皖西丘陵一路向北,跨过淮河就来到了黄淮海平原南端——阜阳市阜南县。道路两旁的颜色也从浓绿渐变为金黄,仲夏时节正值麦收,收割机轰隆隆滚过田野,留下了大量的秸秆。这些秸秆到哪里去了呢?
阜南是农牧大县,每年有约150万吨农作物秸秆和约200余万吨畜禽粪便,处理这些废弃物,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制约相关产业发展。如何变废为宝?阜南县依托国家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模式”,投资100亿元建设占地125平方公里的“现代高效循环农业产业园”,引进林海生态、中羊牧业、天邦汉世伟等重点企业,生产“养出来的新能源、种出来的天然气”。
走进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记者终于知道了秸秆的去处。在林海生物天然气田集站点,秸秆经过粉碎、黄贮后,与粗加工处理后的养殖粪污混合,进入厌氧发酵仓,经过处理,生产出甲烷含量更高的生物天然气。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沼液沼渣,一部分被收回再利用,一部分经过加工变成生物有机肥和液态肥。
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朱明辉/摄
“农业废弃物的天然特性是小、散、杂、变。为了实现有机废弃物全域全量处理,我们创新‘站田’模式,在借鉴石油、天然气的井田模式的基础上,以镇村行政单位为依托,整县域推进,建设生物燃气工程。”林海生态总经理助理郭中伟介绍说。目前该项目每天“吞”入800吨废弃物、“吐”出约3.5万立方米天然气和400吨有机肥。
目前,阜南县建设了8个生物天然气生产站点、1个应急调峰中心站,全域全量化站田式,铺设了270KM主干管网,实现县域管网全覆盖。据介绍,阜南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6%,位居安徽省前列。阜南“三全模式”作为乡村振兴与农村能源转型课题被国家列入“双碳”研究重点项目,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年贡献70万-80万吨CO₂减排交易指标。
从“生态美”到“生态富”,从“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绿水青山给老百姓带来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六安、阜阳、蚌埠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是江淮大地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从中,我们感知着见证着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