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岁月】喜看稻菽千重浪
2025-10-29 来源:     作者:查旭 分享

【如歌岁月】喜看稻菽千重浪

喜看稻菽千重浪

 

  秋日,我们跟随黄山市文联、市作协主办的“文润黄山 赋能乡村”主题采风活动走进祁门县芦荔村。

  芦荔村,好听的名字,让我产生联想的地方。我猜想,或许村名和芦花有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里有多少美好的寓意和期待。我寻求了祁门文史专家的解答,他说村头曾有座芦里桥,后来就叫芦里村,因发音相近,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改为芦荔村,一个诗意的名字。

  芦荔村地处祁门县东北部,与石台县、黟县接壤,位于“徽池古道”上,不远就是牯牛降景区,是秋浦河的源头。德上高速公路的开通给该村带来交通的便利。整个村庄峰高谷低、田平地阔、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素有“祁门粮仓”之称。

  一进村口,只见一行白鹭上青天。站在白鹭山野食堂的二层平台遥望,远处是青黛色的山峦,近处是金黄色的水稻。芦荔村四面环山,这里的建筑和徽派白墙黛瓦有些不同,徽派建筑特色不是那么明显,或许是因为靠近江西的缘故。村庄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一幢幢楼房镶嵌在这金黄色的大地上。

  我们沿着一条观光道向村中迈进,道路两旁,鸡冠花高高地昂起头,从村口一直蔓延到村中。艳阳照在田野里,那一片片炫目的金黄,流光溢彩。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沉甸甸的稻穗,一派丰收的景象。那成熟的稻穗,低弯着头,一层层,一片片,一阵风吹过,稻浪滚滚,阵阵稻香扑鼻而来,让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静静地嗅一嗅,顿觉神清气爽。

  芦荔村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一方水土一方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就派员去海南学习水稻育种技术,成为祁门县杂交水稻育种基地。这里土地平旷,粮田千亩,土壤富含硒元素,村民历来以种植水稻为生,有着良好的水稻种植经验。然而,2000年之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种粮面积大幅下滑,大片粮田开始撂荒。

  手中无粮心中发慌,村干部急在心里。2019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方走访寻良策,集思广益谋发展,成立了芦荔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水稻种植运营模式,一批专业种粮大户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种粮户的积极性,合作社以高出市场每斤0.2元的价格收购稻谷,增加了粮农的收入。

  芦荔村还建立了“芦荔村优质稻米示范产业园”。购置了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还筹资建起了粮食烘干房、粮食周转仓、大米精包装车间和大米保鲜库。注册“芦荔清水田”商标,还搞起了直播带货,促进了芦荔大米品牌的推广和销售。据黄山市供销集团选派干部、芦荔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汪建设向我们介绍,截至2024年,仅稻米产业就为村集体带来200余万元营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保证芦荔大米的质量,芦荔村只种一季单季晚稻。该村位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晚稻生长周期长,因此种植的稻谷品质优良。该村还保持着种植紫云英的传统,春天,成片的紫云英开出了粉紫小花,如繁星点点。春末,深耕翻作成为有机肥,增强土壤的墒情。村里还搭建了智慧农田物联网监测系统,打造“数字稻田”,进行科学监测,科学种植。芦荔大米凭借“米粒均匀、如珠似玉、米饭芳香、清淡微甜”的形象和口感,深受消费者欢迎。

  谈及芦荔村的未来和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张建龙说:“将把芦荔水稻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安凌镇其他村的粮食生产的发展,推动粮食精深加工,把更多增值效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

  芦荔村在“稻”字上巧做文章,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引进安徽途秀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已建好的“稻田咖啡馆”“月亮湾乐园”和“祁遇稻田”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在建的“徽州非遗农耕馆”等讲述芦荔村的粮食故事。面向研学市场,吸引孩子们来打卡,体验农耕文化,享受田园生活。今年截至目前,芦荔村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接待研学人员1000余人。

  芦荔村在新农村建设上一步一个脚印。2022年,芦荔村被列为黄山市粮食产业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芦荔村成为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如今,该村正浓墨重彩地写好粮食文章,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推进乡村振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灿烂的笑脸上,洋溢在和煦的阳光里。

 

编辑:蒋云帆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