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发展
本报讯 近年来,为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资源分散等难题,桐城市以“银龄伙伴计划”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引导、村社主导、多方参与、互助共享”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为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构建三位一体服务阵地,夯实互助基础。桐城市坚持激活本土资源,依托农村幸福院,整合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资源,形成“日间照料+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三位一体的服务阵地。在范岗镇高岗村、文昌街道汪洋村、金神镇杨塘村和塘桥村4个试点村打造互助养老服务站点,养老服务站点全天开放,且均配备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团队,村两委定期组织“需求调研会”,联合社工和志愿服务团队实地走访排查形成150余名老人的精准需求表,推出“居家照料”“日常巡访”“资源链接”等特色服务,将站点打造成集生活帮扶、健康管理、社交互动、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农村老年人之家”。
健全银龄合伙人机制,壮大服务队伍。组建“银龄护卫队”。整合村内党员、低龄健康老年人、村医、理发师等本地人员,发挥他们熟悉乡土人情、贴近老人生活优势,招募志愿者60余名,形成“党员带头、能人参与、邻里互助”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分层开展培训。面向志愿者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老年人心理疏导、基础护理技能、应急处理等,提升志愿者专业服务能力。建立结对服务网络。推行“亲友结对+党员结对+志愿者结对”模式,为126户失能、独居、高龄等困难老人逐一建立“一人一档”帮扶档案,涵盖老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需求、紧急联系人等核心内容,由村“两委”联合社工定期更新动态,常态化开展生活照料、探视走访、政策宣传等服务。
开展多元化互助服务,激活互助活力。丰富互助服务内容。以“老人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内容,常态化组织义诊、义剪、健康讲座等活动,全年覆盖3200余人次。针对失能、独居等特殊老人,通过结对志愿者提供家政保洁、精神慰藉等定制化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生活难题,困难群体服务覆盖率达100%。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为30余名高龄老年人发放黄手环和防走失定位贴,筑牢安全防线。健全积分激励机制。依托村级信用超市,将志愿者服务时长量化为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等物资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在村社公示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增强其荣誉感,有效推动养老服务与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整合爱心企业岗位与村级公益岗位,为5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老人提供护林员、保洁员等岗位,或推荐至辖区企业务工,累计实现居民增收23万元。通过劳动增收,在改善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同时,让他们在参与乡村建设中重拾价值感,形成“互助养老+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
打造山区集中安置点,创新保障模式。针对山区养老资源匮乏、老人照料难的问题,青草镇铜锣村率先探索集中式互助养老路径。整合利用危房改造专项资金打造农村互助养老集中安置点,建成65间养老用房,设计容量33人,实现“小户型、集中式、低成本”建设模式。目前安置点已入住31位老人,形成“困难优先、自愿入住、互助共生”的居住格局。由铜锣村设立公益性岗位,聘请2名熟悉村情的村民负责安置点日常管理、老人生活照料、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联动村卫生室每月驻点义诊。通过引导入住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老助老”——低龄健康老人协助照护失能、高龄老人,形成内部互助氛围,让山区老人实现“集中居住、互助照料、就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