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六尺巷”到“治理经”:一条古巷“让”出基层治理“宽”道
2025-10-20 来源: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史洪芳 分享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六尺巷”到“治理经”:一条古巷“让”出基层治理“宽”道

“六尺巷”到“治理经”:一条古巷“让”出基层治理“宽”道

 

10月11日,秋风和煦安庆桐城市六尺巷入口处的“懿德流芳”牌坊和尽头处的“礼让”牌坊正静静矗立,迎接八方游客。记者跟随“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集中采访团走进这里,探寻这条宽仅六尺的小巷如何拓展成一条通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道。

六尺巷(作者:姚梦婕) (2)_副本.jpg.jpg

六尺巷游人如织,游客正在合影留念。姚梦婕/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劝告家人的诗句蕴含着深刻的“谦和礼让”精神,成就了百余米长、两米宽的六尺巷,更成就了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如今,这条寻常小巷跨越三百年时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演化为行之有效的基层善治品牌——“六尺巷工作法”。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一年来,桐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推深做实“六尺巷工作法”。

“六尺巷工作法”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基本精神,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工作体系,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总体目标,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

在距离六尺巷西侧仅数百米的文昌街道西苑社区,“六尺巷工作法”大展身手,真正落地为治理实效。

“我们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解决邻里纠纷,社区每年调解次数从过去近百起减少到如今个位数,这里的调解室也慢慢转变为居民协商议事和学习的场地。”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乔丽娟在介绍“红色港湾”睦邻点时说,她也被居民亲切称为“金牌调解书记”。

近年来,该社区整合资源,在老旧小区西苑新村建成“红色港湾”睦邻点,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协商议事、关爱帮扶、学习交流平台,打造“六尺巷工作法”基层实践点,探索推行激活“微网格”、共建“微联盟”、做实“微服务”、探索“微信用”的“四微工作法”,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人人参与”的居民自治新格局,实现了由内到外的幸福蝶变。

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也是对“六尺巷工作法”进行生动实践的典型代表。“六尺巷的教化作用非常好,大家都能意识到为小事争吵不合适,邻里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调解工作也比较好做。”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张耘说,“我还去过很多地方进行宣讲,让更多人了解六尺巷文化内涵。”

他举了一个调解实例。今年9月,六尺巷社区的三户人家因共用的一堵墙垮塌引发争执。“我用六尺巷典故来进行劝说,他们也意识到了要发扬礼让精神。”张耘耐心调解,最终三户人家共同出资顺利完成院墙维修。

令人惊喜的是,越来越多人加入为居民“解心结”的队伍。六尺巷社区发起成立的“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创新采用“讲解+调解+服务”模式,部分志愿者还担任调解员一职,运用“六尺巷工作法”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使志愿服务深度嵌入基层治理脉络,至今已成功化解30余起邻里纠纷。志愿讲解服务队至今已经扩充到120多人。

今年以来,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大大提升,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244件,调解率达99.83%,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44.8%。目前,桐城市已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

与此同时,由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六尺巷和勺园等组成的六尺巷景区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以前每天只能卖出几十杯,现在游客多了,生意好做,每天可以卖出几百杯。”在景区附近开奶茶店的王俊峰难掩笑意地说。

桐城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方莉莉对景区的变化感触颇深:“我们对景区进行焕新升级,推出沉浸式演出《船歌》、打造‘人世间时光小院’、开辟桐城手造展销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2024年10月以来,六尺巷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230万人次,高峰日突破2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较往年同比增长4倍,并斩获2025年“皖南区域十佳场景”全省“皖美消费”新场景等殊荣。


编辑:史洪芳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