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乡村
——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蒋山村和美乡村建设见闻
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蒋山村位于皖苏交界、濒临固城湖,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和宿营地曾设于此,将抗日烽火燃遍宣城大地。如今的蒋山村,坚持以“固城湖畔、红色蒋山”为定位,趁着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东风,全域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着力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不断提升和美乡村治理水平,村容村貌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速度悄然转变。
自2024年3月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以来,蒋山村按照“一方案、两清单”(即建设方案,工作清单、项目清单)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共实施建设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3590万元。截至目前,完成道路“白改黑”500多米,铺设青石板路面500多米,实施景观节点打造10多处,并对部分狭窄的路面进行了拓宽加固,对少数有碍观瞻的偏房、角屋进行了拆除,尤其是对农户房前屋后的“五小园”进行了改造提升,使得整个村庄环境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红色,是蒋山村的主色调,也是其最大特色和优势。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及宿营地旧址相继被授予“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色教育基地”“宣城市第二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宣州区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2019年3月,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及宿营地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宣州区文旅部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68万元对旧址进行了修缮维护,屋内墙上的文字及图片介绍还原了那段抗日烽火和战斗岁月。
位于村庄中心的蒋山村“村民之家”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达380万元。据悉,其一层为为民办事服务大厅,二层为新四军二支队战斗事迹展陈馆,三层为多功能报告厅及研学馆等。“这样能更好展示蒋山村深厚的红色历史、革命文化和建设发展成果等,为开展党员教育、党性锻炼和民主议事决策等提供平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春六如是说。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蒋山村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村民、企业及帮扶单位力所能及地参与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先后有6户村民及企业捐款6万元,2户村民无偿让出围墙和菜地,5家区直帮扶单位支持资金6.5万元,以涓涓细流汇成河,不断汇聚起和美乡村建设的正能量。今年63岁的张云龙曾是村里的老书记,和美乡村建设启动后,他和家人商量后带头捐款1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和发展。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为家乡建设带头捐款出力是应该的,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让村子发展得更好!”
今年5月,一个好消息传来:蒋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质效和群众增收致富的程度。蒋山村凭借“鸡鸣闻两省(安徽、江苏)、一脚踏三县(宣州、郎溪、高淳)”的区位优势,依托濒临固城湖的水利条件,积极实施“科技兴渔”计划,大力推广种草移螺生态养殖模式和微孔增氧技术。早在2017年,村里就成立了宣城市鼎裕渔业专业合作社,为蟹农提供包括饲料、技术、信息等在内的配套服务。“合作社名字里的‘鼎裕’两个字,就是从张鼎丞、粟裕两位革命先辈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组成的!”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史小云介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3500亩,其中90%以上养殖户从事螃蟹养殖,亩均效益达4000元以上,水产养殖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为了引进更为先进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和外来资本,从2024年开始,该村从农户手里流转土地320亩,运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对养殖塘口进行改造提升,再通过公开竞标方式进行对外发包,实施稻虾综合种养,农户每亩土地承包费由500元增加到600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1余万元。“这种模式安全有效,既能稳定粮食产量,又能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接下来,我们将稳步推动土地流转,逐步扩大改造面积,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程春六踌躇满志地说。目前,作为宣城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蒋山村正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建设蒋山蟹文化体验馆,开展农特产品直播带货,并积极争创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基地。
和美乡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蒋山村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主要包括道路“白改黑”延伸、村民组道路拓宽、沟渠塘坝清淤,以及墙立面改造、民居拆围透绿和污水管网联通等工程。此外,还对29户闲置的民房进行摸底登记,计划整体打包发展餐饮和民宿。同时,该村加强与联通公司合作,实施“数字蒋山”平台建设工程,将境内深厚的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激发红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