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在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一架灰色的载重无人机变身“挑山工”,机身下的挂钩稳稳抓住满载食品饮料等物资的货箱,轻盈地向山顶飞去;与此同时,一群游客兴奋地搭乘观光直升机,从云端视角领略黄山的雄奇壮美。
竞逐新赛道,按下低空经济“加速键”
在长江边,一架大型货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上天空,载着200公斤蓝莓汁和快递件,从安庆市怀宁县飞至合肥市瑶海区,顺利完成跨城低空无人货运飞行。9月18日,合肥—怀宁低空无人跨城货运航线正式启用。
这些都是安徽低空经济蓄势高飞的生动注脚。工业大省安徽于2021年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并逐步形成“合肥与芜湖双核驱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发展低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列。安徽出台《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等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引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研发创业等。
“依托六安金安机场,我们加快电动固定翼飞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能源航空器的研发、验证和应用。”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李聂军告诉记者,地处大别山的六安有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公司计划与当地合作探索“低空+红色文旅”、航空主题营地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目前,安徽已建成A类通用机场6个,宁国青龙湾、肥东白龙、六安金安、明光女山湖4个通用机场已投入运营,砀山、界首2个通用机场正在取证待运营。泗县、旌德2个通用机场在建,另有超过100个临时起降点投入运行。同时,安徽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的“软基建”,加快推进“三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即空域网、航路网、起降网以及飞行服务中心、低空智联平台,不仅解决“有机场落”,还要解决“有路可飞、飞得顺畅、飞得安全”的问题。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民航处二级调研员杨艺兵介绍,安徽已形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eVTOL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产业链涵盖飞机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部件材料、运营服务等环节,集聚企业300余家,2024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约550亿元。
以场景创新应用引领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是安徽低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杨艺兵介绍,伴随应用加速,2025年1月至8月,安徽省完成传统通航飞行3.43万架次、9759小时,同比分别增长33.52%和46.02%。2025年上半年,全省无人机总飞行时长157万小时,同比增长45.37%。
解锁新场景,打造行业“超级实验场”
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近50家行业顶尖企业齐聚合肥骆岗公园,向观众展示无人体系的各种前沿技术和新产品、新应用。展会现场负责人介绍,无人化、智能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趋势,此次全空间无人装备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集中亮相,旨在促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多场景示范与应用拓展,赋能未来产业生态构建。
今天,合肥正在成为低空经济“超级实验场”:产业集群的壮大,为低空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制造基础;应用场景的创新,进一步助推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由老机场改造而成的合肥骆岗公园内,已开放30余个低空应用场景,应用领域从外卖配送、文旅观光等逐步向通信导航、低空气象、无人机反制等方面拓展,融入全空间无人体系的低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向“超级场景”加速演进。
近年来,合肥以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综合发展标杆城市为目标,逐步实现了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合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低空智联网建设,打造水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集聚低空经济企业突破200家。
据统计,合肥已拓展4大类、22中类应用场景,建设180余个低空起降设施,开通260多条航线,实现近7万架次的低空飞行。
抢抓低空经济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以更加丰富的场景应用为低空经济注入动力,合肥仍在加速行动——
8月25日,合肥市低空安全实验室正式揭牌。作为安徽首个专注低空安全研究的实验室,这里将进行全链条体系构建、低空智能网联技术融合、低空政务场景创新等低空安全的全链条研究,为低空载人载物、城市治理等领域落地标杆应用,提供微气象、通信、导航、监视等服务,护航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拓展新空间,“天空之城”已初露峥嵘
乘坐小型固定翼飞机穿越蓝天白云,从高空看低空感受江城的美丽风光,位于安徽芜湖的东方飞谷航空飞行营地里,游客们正在开启一场沉浸式“天空之旅”。从高空俯瞰,长江之畔,山水之间,一座由航空小镇、飞行营地、通航机场、低空智联系统等共同构建的“天空之城”初露峥嵘。
加大场景创新应用、搭建低空智联体系、完善产业生态……作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安徽省芜湖市坚持创新引领,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起飞”,当地集聚产业链规上企业近200家,在业内赢得“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的赞誉。
走进位于芜湖市湾沚区占地3.49平方公里的航空小镇内,可以“解锁”从航空零部件制造到通航飞机和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维保、运营的全产业链,基本实现不出小镇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2013年,芜宣机场和通航产业落子芜湖,经过12年发展,芜湖市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低空装备基地、安徽省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了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芜湖腾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航瑞航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翘楚”,低空经济聚链成势。
近年来,芜湖市低空产业链核心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540项,攻克“卡脖子”技术30项,引育了联合飞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时的科技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2024年,芜湖市低空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安全是低空经济腾飞的基石。在位于航空小镇的芜湖低空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通过低空服务监管平台对全市重点区域的低空飞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借助5G-A、AI、大数据、时空计算和空域网格化等先进技术,我们搭建低空智联体系,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安全、高效、合规的运行保障。”芜湖低空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葆娟说,让低空经济“飞得起”“看得见”“管得住”,护航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政策加持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发展风口。中国民航局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传统通用航空完成飞行57万小时,实名登记无人机总数突破272.6万架,累计飞行2447万小时,同比增长149%。
“低空经济正迎来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窗口期。”芜湖市委书记宁波表示,芜湖将全力以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天空之城”,赋能全国低空经济“加速腾飞”“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