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在灯会里流转
许岭灯会,是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名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它作为皖西南乡镇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喻户晓,连彩扎的灯具都游进过县城,可我家远在另一个乡镇,总与那场热闹擦肩而过。这份未得一见的遗憾,像颗小小的种子,埋在心里许多年。
直到前些日子,陪文友去许岭采风,在镇综合文化站的展厅里,才算与这份惦念撞了个满怀。玻璃柜里陈列的灯会道具,或憨态可掬,或精巧灵动,一下子勾住了目光。原来,我从前想看的“舞狮耍龙”,不过是许岭灯会的一角。
听文化站的人说,这灯会打从清朝初期就有了,四百多年的光阴里,它是踩着步子游走的,走一程,停一停,演一场。竹篾编的骨、彩纸糊的衣,裹着杂技的巧、脸谱的艳、民乐的响,连剪纸、彩绘、老戏里的故事都揉了进去。古朴里带着点怪趣,雅的俗的都能品出味,难怪乡邻们爱了这么多年。2013年,它成了省级“非遗”,这盏老灯,总算有了郑重的名分。
“1950年正月那回,为贺新中国成立,灯队拉了一公里长!”工作人员说这话时眼里发亮,我仿佛也看见街上挤挤挨挨的人,听见锣鼓声裹着笑声,漫过许岭的老巷。
展厅外,年过八旬的叶剑飞老人,是这灯会的“活宝贝”,他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岭灯会代表性传承人。老人家里藏着十几种亲手扎的灯:六角形的跑马灯,红纸剪的框里,古代人物素描活灵活现;乌龟灯更妙,黑纹是一笔笔绘的,四肢和头部拴上绳子就会自然摆动,全靠老人拿捏的平衡巧劲。老人说,扎一盏跑马灯,得会木工、篾工,还得懂剪纸、绘画,这些手艺,是他一辈子的家底。
从前的许岭灯会,多在大灾年后的正月初十到十五办。新中国成立初期办过三回,改革开放后办了五回,1997年香港回归那回,最令人难忘,数百位艺人扎了“虎门销烟”的灯组,一路游进县城,成了乡村灯会进城的“头一遭”。
每盏灯、每个节目,都藏着许岭人的心思。宫灯盼富贵,走马灯喻生生不息,荷花灯求和美;单蚌戏鹭的故事,讲的是渔夫捞蚌、蚌中跳仙姑,恰是泊湖岸边渔家人的念想。过去,这里家家户户靠湖吃湖,渔歌渔舞里,都是对好日子的盼头。如今河湖生态受了保护,捕鱼的场景少了,可再看这出戏,文友仍会感慨:“一闭眼,就是小时候满湖渔船的样子。”
办灯会时,艺人们总要提前一两个月忙活。踩高跷的、打连响的,边走边演;断丝弦锣鼓的乐队,一路跟着奏;到了地方,歌舞、戏曲轮番上演,把热闹推得更高。最叫人期盼的是龙灯,许岭人有“接龙”的习俗:龙灯到了家门口,家主放鞭炮、给龙头披红,香案上摆着糕点糖果,或是递个红包,把福气迎进门。乐器声、歌声、鞭炮声混在一处,那股子热闹,是过年最地道的滋味。
可叶剑飞老人也愁:老艺人们走了,会扎灯、会排节目的人越来越少。还好,这份念想没断。镇里把灯会的节目搬上了舞台,文化站里设了展厅,五十多件道具静静立着,藏着艺人们的智慧,也藏着四百多年的文化根脉。听说,镇里还想建个数字化展厅,用视频、三维动画把扎灯的手艺、当年的灯会场面存下来,让这盏灯,能照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