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创新举措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本报讯 近年来,池州市积极作为,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持续完善救助服务体系,提升救助服务质量,整体工作成效显著。
织密“嵌入式”网络,打通救助“最后一公里”。高规格构建“市中心站+县区分站+引导点”三级救助体系,累计建成387个救助引导点,广泛分布于城乡各个角落,有效消除救助盲区。招募100名公益救助员,深入社区、街道,成为公益救助工作的“前哨”。创新推行“网格化错峰巡查”机制,根据流浪乞讨人员活动规律分区域、分时段巡查,确保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员。开展“爱心食光”行动,借助老年食堂的辐射作用,在30个老年食堂设立临时救助点,利用送餐时段摸排临时困难群众,累计提供免费餐食200余份。目前共开展巡查784次,救助573人次,帮助31人寻亲返乡,实现对遇困群众“早发现、早救助”。
打造“流动+数字”载体,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创新推出“出租车+救助”模式,在600辆出租车上张贴“让爱回家”流动救助站标识,设置醒目标志,滚动播放救助政策,将出租车变成流动的救助宣传岗和线索收集点。同步上线“网格小助手”小程序“流浪上报”功能,方便群众随时报送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建立200人志愿者微信群,形成“群众发现——线上报送——线下响应”的高效闭环救助模式。目前通过社会渠道共收集线索24条,“15分钟响应圈”让爱心快速传递,成功救助8例。
深化“协作+就业”联动,构建全方位民生保障链条。深入开展跨区域协作,主动牵手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签订合作协议,在护送流浪乞讨人员返乡、联合寻亲等工作上紧密协同,形成救助合力。联动人社部门探索“救助+就业”服务模式,为有劳动能力的受助人员提供技能培训1场、岗位对接2次,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重新融入社会。联动公安、卫健等多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医疗救治等机制,试点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