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一粒小芡实“链”出27亿大产业
9月7日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天长市仁和集镇宏丰芡实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五十多名采摘工身着防水服,穿行于连片的芡叶之间,麻利地采摘着一颗颗饱满的芡实苞。微风吹过,芡叶轻摇,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被誉为“水中人参”的芡实,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依托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水面资源和传统种植优势,天长市通过政策推动、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将小小芡实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大产业,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芡实产业的重要基地。今年,该市芡实种植面积扩大至7万余亩,较去年增长21.8%,总产量达11000吨,并带动市外种植扩展至17.5万亩,形成跨区域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拥有126家芡实种植加工主体、2万余名从业人员,年产各类芡实产品近5万吨,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突破27亿元。小小芡实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豆”。
政策支撑,夯实产业基础
“今年合作社种植芡实1200多亩,行情比较好,头等鲜果每斤超过30元”,宏丰芡实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长宏高兴地介绍,“今年亩产鲜苞头约500斤,1200亩总产量在60万斤以上,预计总产值可突破480万元。”据了解,芡实采摘期从8月上旬持续至10月中旬,可采收约10批。该基地吸纳仁和集镇120多人季节性就业,人均月收入5000元左右。
天长市积极培育规模种植主体,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发展特色芡实产业。通过资金倾斜、技术帮扶、土地流转和政策宣讲等多种措施,全力推动芡实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为进一步推动芡实产业发展,天长市出台《扶持芡实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天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十条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芡实种植和加工提供政策性奖补,对创成省级芡实长三角基地、数字农业工厂主体给予支持,不断推动“一县一特(芡实)”全产业链发展。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芡实的热情,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种植水平。
此外,天长市以 “一县一特(芡实)”全产业链创建项目为契机,整合中央、省、市项目资金超461万元,从做大芡实种植基地、做强芡实深加工企业、做实芡实产业人才保障、做优芡实品牌、支持芡实产业贷款贴息等方面,对芡实产业经营主体实施奖补。
科技赋能,增强产业韧性
近年来,天长市芡实种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力推广“天芡1号”良种。该品种使芡实果粒更大更饱满、口感更香甜,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提升了芡实品质和产量。覆盖率达75%以上,亩产高达250公斤,为农民带来约3800元的收益。
在科技支撑方面,天长市制定了《天长芡实育苗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通过建设两个芡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并借助水产站的技术帮扶,探索出芡实的高效种植模式。目前,该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超过10000亩,主要采用“芡实-龙虾”轮作、“芡实-黑鱼”兼作以及“芡实-鲫鱼”混作等生态种养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此外,冷链物流与数字农业加快融合。天长市投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建设项目中央资金440万元,重点提升芡实产地减损提质、错季销售能力。
延伸链条,提升附加价值
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天长市积极推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品牌商标,积极推动芡实从原料销售走向深加工和品牌化,开拓省内外市场。
目前,全市已拥有120家芡实专业合作社,注册“芙蓉岗”“百荡湖”“千健”“湖珠”“天龙”等25个商标。其中,“天长龙岗芡实”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30亿元。天长芡实的主产区已获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称号。
企业也纷纷瞄准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2023年,安徽徽邮缘商贸与上海厨博汇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柏味峰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芡实酥肠、芡实脆饼等购销合同,推动农产品向休闲食品转型。同年,安徽益农芡实在南京设立直销点,成功打开长三角市场,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在市场开拓方面,天长依托滁州市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店,在南京、苏州等地设立宣传展示台,推荐天长芡实等名特优产品,积极扩大品牌知名度。目前,“芙蓉岗”“湖珠”等产品不仅畅销本省,还热销北京、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地市场,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签订芡实系列订单金额超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