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蔬”写发展新篇章
——蒙城县探索走好蔬菜产业富民强县之路
秋日艳阳下,一行行绿油油的西蓝花幼苗整齐地排列在田野中,充满了勃勃生机,预示着又将是一个丰收季,这是8月底记者探访亳州市蒙城县蔬菜产业时看到的场景。据了解,今年蒙城县拿出了亮眼“成绩单”:1-7月,蔬菜种植面积23.53万亩,产量61.98万吨,销往长三角地区的蔬菜超24万吨,产值超6亿元。蒙城县依靠蔬菜产业走上了富民强县之路,量足味美的“菜园子”不仅丰富了省内外老百姓的餐桌,也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蒙城县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目标,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建设为抓手,坚持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同步发展,加快构建蔬菜全产业链模式,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菜园子”。目前,全县已有8家龙头企业、4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300家蔬菜经营主体和2400户农民从事蔬菜生产。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9.1万亩,总产量101万吨,亩均效益2410元,全产业链产值39亿元,年带动当地就业超过2万人。蒙城县被列入安徽省蔬菜主导产业“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示范县,“构建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打造长三角优质菜园子”改革实践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锻造“金链条”:田间车间齐发力
“毛豆长势好,地头就直接卖掉了,每斤最高卖到1.8元。”谈起上一季收成,小辛集乡双李村党总支书记丁静雯笑意盈盈地说,“目前西蓝花和萝卜已经播种,试种土豆也已种下,希望又是好收成。”
曾经的双李村,产业薄弱,2022年,村里推进土地改革,由村集体负责统一流转“流转区”耕地,逐步发展起蔬菜产业。如今,双李村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涵盖西兰花、土豆、萝卜、白菜、毛豆等品种,产品远销南京、上海、香港、澳门、新疆等国内市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10万元增长到210万元。村里还建起了冷库和蔬菜加工车间,持续延伸产业链。
为发展蔬菜产业,蒙城县先后投资建设兴农绿巨人、兴农绿港、皖蔬、漆园、岳坊等蔬菜种植基地,建成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1400亩、露地蔬菜基地10万亩,实现3000亩有机蔬菜认证。成功申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年均为长三角、大湾区供应蔬菜30万余吨。

蒙城县板桥集镇工人正在采收西蓝花。代慧康摄
蒙城县还下大力气延伸产业链,致力于将蒙城打造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世界领先的冻干食品原料种植基地、原料供应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贸易基地。
安徽大林冻干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西蓝花、白葱、菠菜、茄子等冻干产品琳琅满目。“冻干技术可保留96%以上营养成分,延长保质期,突破季节和运输限制,比一般蔬菜附加值提高4-5倍。”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卞花丹介绍,公司已开发5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的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及日韩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城县通过招商、合作方式实施安徽大林冻干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8条烘干线和52条冻干线,总投资20亿元。目前一期12条冻干生产线和8条烘干生产线已投产,预计2025年产值达5亿元。生产线全部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5000家以上,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实现各类冻干、烘干蔬菜及冷冻蔬菜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约5000个。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极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2024年12月,兴农公司与上海源于意公司签约年产5万吨HPP鲜榨果蔬汁加工项目,总投资3亿元,采用国际领先的冷榨液压技术和超高压灭菌技术,全线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带动2万亩配套蔬菜种植基地。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前一期投产运行,产品已覆盖盒马鲜生等渠道。
“为实现‘种得好、加工优、卖得畅’,蒙城县采取‘六统一’模式,引导蔬菜加工企业与经营主体合作。”蒙城县优质农产品发展中心主任武超峰介绍说,2024年,该县210家农业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分品种签订种植协议,种植规模达16.2万亩,在良种、农资、栽培模式、技术服务、订单收购和冷链配送全程服务等方面实施统一标准,推动蔬菜生产走向订单化、专业化、标准化。
蒙城县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深入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建成电商孵化园,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蒙城好物”特产馆,倾力打造“品道蒙城”公共品牌。蒙城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的39家企业92个产品,通过淘宝等平台网销。全县培育具备农产品上行能力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25个、销售额超千万的电商企业3家,2024年线上农产品销售额达23亿元。
此外,蒙城县建成库容50.67万立方米的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利用智能仓储技术,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有效满足蔬菜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和冷链运输需求,破解“卖难”和损耗大的痛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捧稳“金饭碗”:家门口就业增收
8月27日下午,小辛集乡双李村的西蓝花地里,十多位村民刚完成打药工作。“我常来干活,种菜、打药、除草、拉水管,干了三季,每天赚70元,一季收入4000元左右,够用了。”村民张素芳说。
“去年8月开始种,已经三季了,效益不错,这一季种了700多亩。”西蓝花种植大户陈学高对双李村的条件十分满意,“土地集中,水井、电、路、冷库等基础设施齐全,种菜很方便。”
蒙城像陈学高这样的创业新农人还有很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
安徽省聚兴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子曾在上海开物流公司,“2020年,想拓展蔬菜业务,决心回乡创业,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西蓝花、马铃薯、毛豆等。”他与上海盒马鲜生、火锅店等对接,既带动了当地蔬菜销售,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忙时菜地需上百人,冷库日常有30-40人,日工资70-100元。”
在双李村的冷库内,陆永强和王芳夫妻正在分拣土豆。“主要是擦净、挑拣,活不重,时间自由。”王芳难掩笑意地说,“每人日工资最高130元,上个月俩人赚了5000多元,缓解了家庭困难。”夫妻俩自去年10月到冷库工作,如今已成为熟练工。

双李村村民王芳正在冷库分拣马铃薯。史洪芳摄
据丁静雯介绍,双李村常住人口约2200人,土地流转后,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同时拿地租和工资,收入可观。冷库长期工分拣、切削马铃薯,日薪至少70元,高的达200元;菜地短期工农忙时每日需200人,日薪70元左右。丁静雯不仅积极对接食品厂招工,还承接蔬菜初加工业务,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增收。“看大家赚到钱,我也开心。”
蒙城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生产”模式,在漆园、岳坊、小辛集、乐土等乡镇发展甘蓝、西蓝花、分葱、青梗菜等种植基地10万亩,带动农民就近务工约5万人,可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以上。

安徽大林冻干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加工白葱。卞花丹摄
“约80名工人在园区工作,都是附近村民,月工资3200元,归属感强,近两年稳定性在80%,流动性低。”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总经理王增辉说。
8月28日上午,在安徽大林冻干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加工柠檬。“我主要负责投料,工作量不大,离家近,日工资130元,环境干净,工作氛围也好。”来自吕望乡的卢文英已在该公司工作两年,她对“家门口”务工很满意。
舞动“金手指”:云端耕种智慧田
在蒙城,蔬菜产业正迈向数字化与智慧化,“指尖种菜”成为新常态。
夕阳西下,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育苗棚的智能遮阳网缓缓关闭。“这苞菜苗茎粗叶绿根系多,长势很好。”园区总经理王增辉拿起一株苞菜苗介绍。在数字化种植系统支持下,棚内菜苗茁壮成长,较常规育苗周期缩短了3天左右。另一处玻璃温室内的西红柿苗也是一片绿意盎然。

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苞菜苗长势很好。史洪芳摄
王增辉向记者依次介绍了温室的遮阳系统、保温系统、迷雾系统、自动灌溉系统、物理杀虫系统等智能化设施设备。“现场通过手机就能调节温室的光照、湿度、温度、水肥和二氧化碳,全程自动化。”他告诉记者,“数字化温室的作物精品率超90%,远高于传统大棚的30%,产量在传统大棚一年两茬的基础上能再提升40%以上,节省人工在30%左右,综合产值高出60%左右,蔬菜持续旺盛生长,可持续、稳定供应高品质产品。”
该园区将农业物联网、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型生产技术深度整合,打造了一套对“温光水气肥”进行智能调控、实现全要素协同优化的数字化种植系统。依托该体系,园区成功产出串番茄、水果黄瓜等品种,定向供应长三角地区商超及生鲜电商平台。

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西红柿茁壮成长。王増辉摄

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工人正在管理黄瓜。王増辉摄
在蒙城县绿色智慧食用菌产业园,安徽宝城智汇农业有限公司的100个“智能菌菇房”静静矗立,工人正将刚采摘的平菇装车。
“这批平菇明天下午全部出仓,目前园区日产2万斤左右。一个‘智能菌菇房’的平菇月产量1万斤左右,年产量相当于10个大棚。”该公司总经理吕海涛指着旺盛生长的平菇介绍,“通过手机APP监测和调控环境,真正实现了‘种菜看数据’,一个‘智能菌菇房’可放5000个菌包,全年全天24小时高效连续生产,生长周期从两三个月缩短至约10天,每月收三茬,产品均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消费者吃得放心。”据了解,“智能菌菇房”内不仅种平菇、秀珍菇等常规品种,还有红托竹荪、灵芝、金耳等珍稀品种。
“智能菌菇房”是宝业集团基于多年来在装配式建筑、零碳被动房产业方面的技术积累自主研发的数字智能化农业装备,通过云计算系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养分等环境要素,产品安全不受污染,操作便捷,标准化程度高,大幅提升效率和产量。未来,农户可以利用“智能菌菇房”致富增收,不再靠天吃饭。
目前,全县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9万亩,各类食用菌生产主体33个,形成“大棚菌菇、方舱菌菇、林下菌菇”同步发展新格局。

“智能菌菇房”的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史洪芳摄
科技为蒙城蔬菜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蒙城县以省级创新型县建设为抓手,强化科技支撑,遴选出200名农业技术人员、500名科技特派员、蔬菜加工企业技术团队、两个省级蔬菜科技特派团队、各类蔬菜单品种植能手,齐心协力共同助推蒙城蔬菜产业发展。
武超峰对蒙城县蔬菜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将重点打造西蓝花、毛豆、甘蓝、马铃薯、鲜食玉米五大单品,推进产地初加工和拓展精深加工,推动传统种植向工厂化科技生产转型、传统农产品向功能性食品转型。”
在希望的田野上,蒙城县蔬菜产业正焕发蓬勃生机,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