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吕西彪:乡间“心灵摆渡人”
在宿州的社区小巷、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肩挎沉甸甸的背包——里面装着的不是寻常物件,而是记录民情的笔记本、各类心理量表、自制的心理调节漫画手册,还有一部专门用来调动孩子们情绪的相机。他是吕西彪,宿州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的“心脏守护者”,也是一位十四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心理工作者。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温暖人心,成为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心灵摆渡人”。
背包里的法宝,纾解的是乡土心结
农村老人的孤寂、留守儿童的敏感、残障人士的自卑,是吕西彪背包里那些“法宝”要攻克的目标。在大东村养老院,张大爷曾因觉“无儿无女活着没意思”,整日闭门枯坐。吕西彪没有退缩,连续数周提着水果上门,陪老人晒太阳,倾听他年轻时驯狗的往事。真诚终化坚冰,老人吐露心曲:“以前在市里训狗,现在老了,没地,不会种地,心里闷也没处说。”吕西彪顺势引导,鼓励老人用擅长的“大鼓书”与大家交流。很快,久违的掌声和笑声驱散了老人的孤寂。
面对留守儿童,他则化身“忘年大哥哥”。简单的数字游戏,几张即时拍摄的照片,瞬间就能拉近距离。2014年,他在四铺村遇到一对蔡姓孤儿姐妹。为了让她们走出失去父母的阴霾,他与家人商议后,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助养工作。一个冬日,他去学校送冬衣,当在学校门口守望的孩子认出他时,一声带着哭腔的呼喊穿透寒风:“爷爷!我家人来了!”飞奔而来的小身影,让这位硬汉瞬间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已真正走进了孩子心里。
云端上的分享,联结的是八方心桥
吕西彪的守护从不囿于乡土。当疫情突袭上海时,无数在沪务工人员远离家乡亲人,心理防线岌岌可危。他敏锐察觉危机,迅速组建“疫线守护”线上心理服务团队,带领专家志愿者开设网络课堂、开通24小时热线。“如何应对焦虑”“疫线情绪管理小技巧”等专题,用最平实的语言传递专业力量。他开设的微博话题“疫线守护”,成为特殊时期的心理科普灯塔。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他不仅身处抗洪一线,更深知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承受的巨大心理冲击。他联合新浪微博及心理健康专家,火速开启多场心理救援直播,并公布24小时咨询电话,为惊魂未定的人们提供最及时的“心灵庇护”。
十四载的坚持,守望的是希望之花
十四载寒暑,吕西彪的足迹遍布无数社区、乡村、学校。今年7月,他的身影又出现在社区矫正对象身边,引导他们重拾融入社会的信心;仅今年,通过网络指导的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就超过50支,为青春实践注入专业力量。
早已记不清服务了多少次,覆盖了多少群众。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吕西彪的答案朴素而深刻:“各项工作都很微妙,都是心在起最大的作用。心理服务就像播撒种子,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光,也能在乡土里开出希望的花。”
如今,吕西彪的脚步依然匆匆。或行走于乡间小路与人促膝长谈,或在云端为远方的心灵答疑解惑。他始终以专业为桨,以热爱为帆,在“三下乡”的广阔航程中,执着地摆渡着一颗颗需要抚慰的心灵,让心理健康的阳光,穿透阴霾,照亮每一个渴望温暖的角落。(韩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