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立规矩、补短板、兜底线” ——《安徽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本月起施行
2025-09-01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余珊珊 分享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立规矩、补短板、兜底线” ——《安徽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本月起施行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立规矩、补短板、兜底线

——《安徽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本月起施行

宅家点外卖、出门打网约车、在线“剁手”收快递……这些早已习以为常的日常,离不开无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们的日夜奔忙。他们用车轮和脚步串联起城市的运转,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网络。

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这一群体在劳动保障中面临的痛点与难点,7月10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安徽在此领域率先实现立法突破,对明确适用范围、政府及有关单位职责、企业责任作出了规范,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痛点等内容加以保障,为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

“模糊地带”有了明确“坐标”

“‘新就业形态’是一个政策术语,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作为基础,相应的法律规制就难以有效建立和实施。”安徽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安徽工会劳动关系研究基地研究员汪发洋告诉记者。

正因如此,此次《规定》的一大亮点,正是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

《规定》首先明确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概念,是指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

劳动关系难以确定一直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面临的痛点。代理商模式、众包模式、层层转包模式等将用工风险向下转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际隶属方不明确,导致维权周期长,维权困难。

常年从事劳动法律法规研究的汪发洋认为,《规定》抓住劳动管理和经济依赖两个主要特征,以“按照平台要求”“获取劳动报酬”核心要素界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确定了适用范围和对象群体。

针对现实中平台企业通过层层分包、合作协议等方式规避责任的乱象,《规定》也直击要害,明确平台及其合作企业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即使委托人力资源公司也不得转嫁责任。同时,详细规定了平台在算法制定、劳动强度、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具体义务,为平台合规用工划清了底线。

“新就业形态与传统用工虽然形式不同,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本质相同。”汪发洋说,“无论是否完全符合传统劳动关系的标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应享受获得劳动报酬、社保等基础性劳动权益保障。”

多部门共筑“守护者联盟”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择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益。”安徽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曹林生介绍说。

为切实保障上述权益落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分工协作。同时要求法院、检察院和工会组织加强联动,多元化解劳动纠纷,形成权益保障合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劳动关系模糊、合同形式多样等影响,大多数骑手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劣势。

针对这一痛点,《规定》第十九条作出要求:企业应当依法为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为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补充工伤保险,或者购买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等商业保险。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程光林在7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的相关举措:“深化‘数据找人计划’,不断优化简化参保手续,引导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实现参保人员与平台企业双受益。”

《规定》第八条也明确了工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会帮助和指导企业规范建立工会组织,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等制度;工会与企业加强劳动纠纷事前预防和协商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力量,12351热线24小时“不打烊”。安徽省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左梦凡告诉记者,2025年至今,热线已接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来电381通,累计帮助追回工资37万余元。

《规定》落地获积极响应

面对《规定》在明确平台企业责任、算法管理和报酬分配等方面作出创新性规定,平台企业也作出了积极回应。

合肥维天运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链路数字货运服务商,服务卡车司机超420万人。“我们让算法不再成为冷冰冰的指挥棒,而是把它变成‘信用纽带’,引导司机与上游企业建立稳定协作关系。”维天运通公共权益合作部负责人方辉介绍说。

具体而言,维天运通建立了多维度运力信用数据库,通过“企业-司机”双向信用评分机制,激励优质运力与诚信企业优先匹配,形成“信用越好-合作越优-支付越稳”的良性循环。此外,在安徽省总工会指导下,维天运通还与合肥市总工会合作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将运费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今年两会期间,安徽省人大代表、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全就曾提出建议:明确平台经济下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相关部门监督、督促快递平台优化算法,通过各类“友好场景”建设营造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社会氛围。

当得知《规定》出台并于9月施行,李全感到欣慰与感动,“这是向全省千万新就业劳动者递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暖心承诺。”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李全在调研时经常听到的外卖员快递员关于“恶劣天气保障少”“小区进门不通畅”等诉求。“《规定》的每一处都切中了痛点、回应社会关切。未来,我也会继续跟踪落实,让每一项权益真正‘落’到劳动者的日常里。”李全说。

跑了十几年货运的大货车司机胡早阳,得知《规定》落地,黝黑的脸上一下有了光说:“听到这个消息,心头一暖。有了法规给我们撑腰,我们的方向盘握得更稳了,跑再远的路也不怕了。”

扫码阅读《规定》全文

 

编辑:余珊珊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