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挑扁担的岁月
2025-07-23 来源:     作者:江红波 分享

【朝花夕拾】挑扁担的岁月

挑扁担的岁月

 

  “玉米月底要掰了,到时回去帮忙挑几担。”父亲进城给我送菜时这样说道。父母都已年过古稀,玉米地在高高的半山,身为子女,农忙需要帮助,自然责无旁贷。

 老家在歙东深山,崇山峻岭,肩挑背扛,是祖辈出门的日常。父母肩上不是锄头就是扁担,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在我小时候,一山之隔的邻村修建了粮站,来回八公里。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我跟着父亲去粮站买米,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小的扁担我自己扛。从家里出发,沿着山脚走两里路,爬上陡峭的松树岭,穿过桃岭,沿着一色的石板路下到山脚,出坞口就是粮站。

 父亲给我装好了担子,两只小小滚茶袋,米担也就二十多斤。我在前,父亲在后。担子挑在肩上,起步时并不觉得多重,走了百余米,我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父亲在我身后说:“吃力了,就歇一下。”我看看四周,刚好有个斜坡,将后面的袋子放上去,打杵松下来,撑稳了扁担,再从担子下钻过来,扶着担子,伸直了腰杆。

 父亲叮嘱:“歇一下就行,歇长了就使不上劲。”于是我继续沿着石板路前行。路越来越陡,没走多远,感觉又没劲了,赶紧找地歇口气。父亲不急不缓地跟着,我歇,他也歇。

 石板路沿着山势,高低不齐,走的每一步,也就高高低低。稍不留神,前面的袋子就会磕在石板上或挂在茶棵上,袋子不受控地旋转,我使劲拽着,面红耳赤。父亲伸手扶着我的米担:“挑担,也是要看路的。”我心里不服,第一次挑米,不是没有经验嘛。

 读初一那年,学校征了村后的半山腰盖教学楼。运输车把沙子和砖运到车站,倒下就走。搬沙子和砖,就成了学生的劳动课,一个人要搬一百块煤渣砖。车站与学校隔着村里的小河,下车站,过桥,爬半坡,要走二百多米。

 吃过中饭,我挑了家里长荚的竹箕去。一担十四块砖,双手伸出扶着前后的竹箕,第一担绝对是健步如飞。家在山上的同学没有工具,双手捧着五六块砖,弯着腰一溜小跑。穿村的小路不宽,你来我往,很快就挤在一起。挑好了自己的,就帮山上的女同学挑一担。

 给学校挑砖的日子,持续了半年。来年三月,学校布置任务,到山那边的绩溪县上庄镇去挑瓦,每人要挑六十片瓦,自带劳动工具、干粮。十五里的路程,我挑了一对小茶篮,爬过竦岭,跟着大部队到了上庄。先到的老师站在窑口说:“不用急,挑瓦回校路上注意安全,打碎就没用了。”

 六十片瓦也就三四十斤,对农村少年来说其实不算重,可走了十五里山路过来,已是一身汗,再翻山挑回去,是需要耐力的。原本的教室在村里老社屋的楼上,楼下的茶厂阴暗而嘈杂。想着有新教学楼,肩上的担子就不再是瓦,而是初二的新教室,劲儿也就来了。

 那年月,县里的茶厂到山里收茶,在山峦上开了收茶点。将茶从山上挑到车站,大概三四里路,一担茶一元两角钱,大家都抢着去。一担茶一百二十斤,我负责在山脚接母亲的茶担,再挑到车站。一个早上,一家人能挑十几担。那时我还经常帮母亲挑粪施肥,挑着挑着,就长大了。

 后来进城读书,又在县城谋生,扁担也就逐渐远离了肩膀。农忙时回家帮忙,偶尔还会挑个几次,扁担扛在肩上,是那么的亲切。那段挑扁担的岁月,是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编辑:蒋云帆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