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芜湖航空产业园内的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对一架CA42型飞机进行最后的调试。
“这架飞机的航电系统来自华明航空,发动机由芜湖钻石航发提供,螺旋桨则由劲旋风制造,所有关键部件均来自产业园内的配套企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田满林自豪地说:“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就能生产制造出一架国产通航飞机和无人机。”
这个“园区内闭环生产”的奇迹,正是芜湖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十二年磨一剑,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2021年,国产型号CA42双发四座飞机成功取得TC型号合格证,这是国内唯一获得民航23部认证的双发固定翼通航飞机。作为中国民航培训飞行员的主力机型,DA42飞机在该市场占有率达到90%。
“为了突破航电系统和发动机这两大‘卡脖子’技术,我们的研发团队整整奋斗了十年。”田满林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看来,航空制造是需要长期坚守的事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确保供应链安全可靠。“性能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关键部件完全自主可控,这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最大底气。”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有人机和无人机研制能力的企业,公司累计交付100余架有人机、300余架无人机。值得一提的是,“战鸿”应急指挥机更是多次参与防汛救灾;“翔云2X”气象型无人机,已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展现出航空科技服务民生的巨大潜力。
企业的飞跃离不开芜湖航空小镇的产业生态。小镇展厅内,飞行体验馆与产业集群展厅生动展示着芜湖航空产业的硬实力——园区现已建设成国内最大的中小型飞机和无人机生产基地,近200家企业在此集聚,涵盖通航整机、无人机制造、航空三大核心部件、低空智联体系、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企业。
据芜湖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园区实现通航整机核心部件100%本地配套,通用航空“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在芜湖实现“中国造”“中国修”。这些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地方行业标准240项,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个,攻关30项卡脖子技术,取得25项国内第一。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安徽乃至全国最早发展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芜湖已成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内重要的低空装备基地和芜湖低空经济省未来产业先导区。2024年,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从“造飞机”到“用飞机”,芜湖低空经济正在实现从制造到应用的全方位突破。在这里,创新应用场景层出不穷:高空消防灭火、长江执法巡查巡检、试验卫星返程搜救等19项低空运营新场景在此落地;30公里以上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全国首开;京东与腾盾合作的“空空联运”物流线路即将开通;芜宣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一季度货邮吞吐量激增81.4%。
“低空开放带来巨大机遇,我们的视野始终面向全球。”田满林的话语中透着坚定。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一架飞机串起的不仅是产业链,更绘就了面向未来的航空产业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