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岁月】蚌埠:一场跨越千年的“感知革命”
2025-07-13 来源:     作者:胡茂勇 分享

【如歌岁月】蚌埠:一场跨越千年的“感知革命”

蚌埠:一场跨越千年的“感知革命”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这句诗,宛如一把灵动的钥匙,轻轻开启人们对淮河旧时光的回忆之门。晨雾如纱,轻笼着淮河水面,朱诚的父亲曾悠悠地摇着船橹,一船船饱满的稻谷随着水波轻轻晃动,缓缓驶向码头。那有节奏的橹声欸乃,似是岁月在诉说着生活的质朴与安宁;暮色如墨,悄然四合,母亲则静静地坐在昏黄的煤油灯旁,在古朴的陶罐上,一笔一划地镌刻下生活的印记。那温暖而柔和的灯光,恰似一双温柔的手,轻抚着无数个平凡而宁静的夜晚。
       时光如潺潺流水,悄然流转,沧海桑田间,生活已换了模样。如今的朱诚,手握新能源汽车的方向盘,仪表盘上跳动的绿色电流值,宛如晨露在叶尖灵动轻颤,鲜活而充满生机。他或许未曾留意,车底那个比纽扣还小的磁电流传感器,正悄无声息地工作着,将车辆运行的数据如涓涓细流般汇聚,最终汇入蚌埠传感谷的云端。在这里生产的传感器,恰似淮河水润泽两岸的稻田,已悄然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蚌埠的故事,始终与水紧密相连,宛如一首悠扬婉转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奏响。7000年前,双墩遗址的陶片上,刻着文明的初音。那些简单而神秘的几何纹路,或许正是先民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他们以质朴的方式与天地对话,用这些纹路记录下对生活的懵懂认知与美好期许,如同在岁月的长卷上留下了最初的印记。2000年前,大禹在此劈山导淮,留下治水的千古传说。他以最原始却无比坚定的方式,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淮河两岸的百姓免受水患之苦,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坚韧与智慧的力量。
       如今,淮河岸边,“中国传感谷”正以更精密、更智能的方式“感知”世界。这里的传感器,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听见花开的微响,那是生命绽放的细微声音,宛如大自然奏响的轻柔乐章;能触摸星光的温度,那是宇宙传递的神秘信息,仿佛在诉说着宇宙的浩瀚与深邃。仿佛古代先民与现代科技在淮河边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以前总觉得传感器是航天器上的稀罕物,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咱身边。”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敬秀指着展厅里的MEMS陀螺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款由北方微电子院研发的“国货之光”,精度堪比航天级,却能轻松装进普通手机,成为导航的“隐形向导”。就像大禹的治水智慧最终化作田间沟渠,润物无声地滋养着生活一样,这款传感器也以平凡之姿,融入大众日常,让科技的力量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美好。
       传感谷的魅力,在于它将高深莫测的技术化作生活的褶皱,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存在。厨房冰箱里的温湿度传感器,宛如一位沉默而尽职的管家,默默守护着食材的新鲜。它让草莓多保鲜三天,让牛奶始终保持最佳饮用温度,为家庭的烟火气增添了一份安心与温馨,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了小确幸。街道路口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如“电子交警”般精准地调节红绿灯,让拥堵的交通成为旧闻。它让送孩子上学的母亲能多睡十分钟,为清晨的时光增添了几分从容与惬意,让忙碌的生活多了一份从容不迫。医院里的心电图传感器能提前半年预警心脏病,王奶奶的智能手环将心跳数据同步给医生,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连接着生命与关怀,推动健康管理从“治病”转向“防病”,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让生命在科技的守护下更加坚韧。
       走进传感谷,扑面而来的便是那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科技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生动体现。90后工程师姜辉下班后,常去公寓楼下便利店买酸奶。10分钟步行上班的路,让他感慨“生活终于赶上了科技的脚步”。货架上的酸奶,或许正被温湿度传感器默默守护着新鲜,让每一口都充满安心与满足,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科技的温度。
       周末,不少员工带着孩子来到“传感谷亲子馆”,孩子们在模拟火箭发射的互动屏前触摸未来,屏幕光影或许正是来自园区里某台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数据。科技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科技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传感谷的未来展区,让人不禁联想到《诗经》里的优美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如今,这里的“蟋蟀”换成了更微小的存在——传感器,却承载着更宏大的梦想。脑机接口技术,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戴上头盔,思绪即可化为指令,让瘫痪者重新“握手”世界,为绝望的家庭带来拥抱生活的希望,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植入式传感器,像一粒米般藏在体内,却能提前半年预警疾病,将健康管理从“治病”转向“防病”,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健康,为生命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河流中的水质传感器、空气中的气体传感器,像无数双“电子眼”,替人类守护淮河的清水与蓝天,以更精准的方式延续大禹治水的智慧,让自然与科技和谐共生。
       从双墩陶片到MEMS晶圆,从大禹治水到智能传感,蚌埠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感知革命”。当8英寸晶圆线满产,当脑机接口技术落地,当新能源汽车的传感器刻上“蚌埠造”,这座城市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此刻触手可及的生活。它是厨房里沉默的管家,默默守护着家的温暖;它是马路上从容的脉搏,让城市的交通更加顺畅;它是医院里无声的关怀,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洒落在淮河上,传感谷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那闪烁的光芒,仿佛是无数传感器在诉说着蚌埠的故事,传递着科技的温度。而我们,正站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节点上,见证着蚌埠以传感为翼,翱翔于智能时代的苍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编辑:胡茂勇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