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字,都要先过秤
初中时,班里转来一个瘦小且口吃的男生,常遭几个顽皮孩子模仿嘲笑。我于心不忍,写了一篇作文《沉默的同学》,描绘他“像一棵被风吹弯的柳树,在笑声中低垂着头”,也记录他“在美术课上画出会飞的鱼,在数学考试中解出最难的题”。老师将作文在全班朗读后,嘲笑声渐渐消散。后来,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谢谢你的作文,让我自信了。”
求学于师大时,我在图书馆勤工俭学。一次整理社会捐赠书籍时,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映入眼帘。扉页上,褪色钢笔字写道“赠爱妻:住院无聊时可翻翻——1985年春”,书页间还夹着一张药方。我捧着书在窗前久久伫立,思绪飘向20年前:病房里,这本诗集如何陪伴病中的妇人,而写字之人,如今是否还在她身旁?这十几个朴素的字,远比任何华美的篇章都更让我心动。原来,文字动人之处,不在于传诵之广,而在于被某个人郑重地需要过。
去年在老家书房整理旧书时,一本发黄的笔记本跃入视线。那是父亲30年前的账本:“三月五日,购煤,一元二角;三月八日,买布做衣裳,九角六分……”褪色的字迹仿佛有了生命:我看见父亲在煤店前排队,手指冻得通红;母亲在灯下踩着缝纫机,蓝布在她手中翻飞。简单的数字与名词,竟穿越时光,将逝去的生活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单位的老同志王老,关节炎严重,走路一瘸一拐,却始终闲不住。他为孩子们撰写革命故事,让英雄形象在幼小心灵扎根;走访新四军老战士后代,记录那些即将被岁月尘封的英雄往事;采访身边的道德模范,用文字定格平凡人的不凡光芒。他的文章如同一粒粒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对真善美的感知与传递。我去图书阅览室看他,他正戴着老花镜修改文章,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光:“只要还能动笔,我就要把这些温暖的故事写下去。”是啊,即便执笔之人步履蹒跚,文字依旧能稳稳走进人心。
如今,文字触手可得,却也常遭轻慢。朋友圈里精心雕琢的九宫格配文,微博上为博眼球的激烈言辞,公众号流水线生产的鸡汤暖文……然而,始终难以忘怀的,是男孩塞给我的纸条、大学图书馆里泛黄的《唐诗三百首》、父亲的老账本,还有一瘸一拐却坚持用文字传递温暖的王老。文字的价值,从不在于点击或转发量,而在于某个不经意间,悄然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温暖一颗孤独的心,激励更多人前行。
因此,我常告诫自己:下笔要轻,落字要重。每个字都应先在心上称一称,再郑重地刻到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