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淀的红色精神
——金寨籍开国将军们的勤俭风范
金寨,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平凡生活中以勤俭节约的品格铸就精神丰碑。这些将军的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本色。
“两膺上将”洪学智:一床被褥,见证岁月坚守
1948年1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在战场上,他缴获了一床国民党军官的鸭绒被。经组织批准,这床鸭绒被分配给了洪学智。彼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破损不堪。平津战役结束后,他的夫人张文花费20多元,在东安市场精心挑选了一床新被套。从此,这床鸭绒被便陪伴着洪学智,历经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的烽火硝烟,直至抗美援朝的艰苦岁月。十多年的时光里,它见证了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也承载着他对艰苦生活的从容与坚守。
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解放广州。他用津贴买了一床毛巾被。此后,这床毛巾被随着他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了它的印记;陪伴他走进南京高等军事学院,见证他求知若渴的学习时光;还陪他度过了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和下放吉林省担任农机厅厅长的难忘岁月。“文革”期间,洪学智将这床毛巾被送给大儿子洪虎及其妻子,后来又传给了孙子、孙女。直到20世纪90年代,夫人张文才从洪虎家中取回保管。一床普通的毛巾被,历经50多年风雨,陪伴了三代人,这背后是洪学智将军艰苦朴素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让将军”徐立清:衣食简朴,彰显赤子情怀
1950年,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我党我军好同志、好干部”的“三让将军”徐立清(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工作后,一家人被安排住在北京东四三条的一个四合院。对此,他深感不安,多次与管理部门同志商量,希望能将住处让给年老资深的同志。他诚恳地说:“我有三间房子就够了,一间做卧室,一间接待客人,一间供工作人员住。”
徐立清将军的穿着极为朴素。无论是在总部工作,还是到基层检查,他总是脚蹬一双圆口布鞋。有一次,总干部部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出于好意,给他买了一双皮鞋,建议他在开会或重要场合穿。徐立清却语重心长地说:“我要到农村、山区去,那里的群众连饭都吃不饱,看到我穿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皮鞋,他们会怎么想?穿布鞋最合适,既少花钱,又穿着舒服。”第二天,他便将新买的皮鞋退了回去。
曾担任赖传珠副部长秘书的毛华山回忆道:“徐立清在总干部部期间,除了上班穿军装,其他时间都穿便装。冬天,他穿的是战争年代留下的一件旧大衣。很多同志劝他到被装仓库换件新的,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不管是新的、旧的,穿上不冷就好。’”
徐立清爱吃辣椒和咸菜,有时因加班耽误了吃饭时间,为了不给机关食堂工作人员增添麻烦,他就随便要碗米饭,就着辣椒凑合一顿。他不抽烟、不饮酒,处处节俭。这种艰苦朴素的美德,在总部机关中广为人知。
徐立清的作风不仅影响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对家庭产生了深远影响。爱人党秀玉作为“三八式”老干部,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为严格。徐立清去世几个月后,她将宽敞的住房让给别人,交还了专车,带着全家十几口人住进北京东四三条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在这个拥挤的四合院里,找不到一件高档商品,沙发、桌椅都是旧物。四合院年久失修,墙壁用料脱落,下大雨时还会渗漏。有关部门准备装修,党秀玉婉言谢绝。1998年,上级考虑到她年岁已大,按照条件应分一套房子,组织征求她意见时,她却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上几年?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还是退了吧。”就这样,党秀玉又把分到的住房退了,全家人毫无怨言。
曾绍山将军的家:朴素家居,尽显革命本色
曾绍山中将的女儿曾明顺回忆,上初中时,有一位领导夫人非要到曾绍山家里参观,想看看沈阳军区政委的家究竟是什么模样。当她看到曾绍山的家里除了被褥,其他一切用品都是公家配发的时,十分吃惊。曾明顺清楚地记得,那位阿姨翻开父母用的枕头,惊得嘴巴张得老大,久久合不上——枕芯里面装的全是曾绍山儿女们穿的又破又旧的小衣服。
曾明顺说,父母一生俭朴。在她印象中,父亲总是穿着一身布军装,母亲穿着也很普通,姐妹三人从小穿的衣服都是姥姥和母亲一针一线手缝的。1965年,曾明顺考上第四军医大学,母亲送她两双袜子。这两双袜子是把新布袜从底子中间剪开,翻上缝好,再在下面缝上袜垫。这种袜子不好看,但很结实。在当时已有尼龙袜子的情况下,显得很土,成了同学们的笑料。但曾明顺回家后发现,父母都穿的是这种布袜子。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吃不饱。曾明顺回忆,她在学校里吃得还可以,不太愿意回家,因为回家饭菜不如学校,父母整天吃水煮青菜。曾明顺在北京卫戍区工作期间,曾绍山趁到北京开会的空隙看望她。将军穿着一身布军装,直接走到她住的筒子楼里,和邻居打招呼。大家对曾明顺说:“你父亲穿着朴素、待人可亲,不像是高级干部。”
于侠将军:言传身教,传承节约美德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曾经亲历南泥湾大生产的于侠将军(原名李顺堂),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救灾、减灾号召,拿起锄头,在庭院里种上小麦、玉米、南瓜、丝瓜、西红柿等粮食和蔬菜。他手把手教孩子翻土、下种、浇水、施肥、除草、授粉,还教孩子识别灰灰菜、马齿苋、水芹菜、车前草等野菜,以及养鸡、兔子等技能。边教常识,边要求孩子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点食物,绝不能浪费。即使是吃剩的一点菜水,也要加点开水搅拌一下喝掉,还称是有营养的“高汤”,同时给孩子们讲革命战争特别是长征时期战胜苦难的故事。
于侠的大儿子李新说,父亲有个习惯:吃饭前,总要把桌子擦干净。不管是谁,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还是菜,都要捡起来吃掉,否则不允许再去吃饭。“他一生都穿军装。在家里,父亲听到有滴水声就会去关上水龙头,也不会让没有人的屋里亮着灯。”“我们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我们家最恨的就是贪污和浪费。”
董洪国将军:坚守传统,不忘革命初心
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董洪国将军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有一年,董洪国过生日,女儿董汉荣给他买了一件“杉杉”牌衣服。女儿说:“爸,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给您买了一件衣服,您试试看怎么样?”那时,一件几百块的衣服还不多见,家里人纷纷劝老爷子试试,还说名牌很贵。董洪国不但没有露出高兴的表情,反而皱着眉头问女儿:“多少钱?”女儿说:“几百块。”董洪国一听立马生气地说:“我不穿!买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穿什么不还是一样?”董洪国常说:“艰苦奋斗是革命胜利的法宝,要天天讲、时时讲,只有长期保持这种传统,我们才能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
詹大南将军:“小气”吝啬,实则心怀大爱
詹大南将军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一日下班回家,见一战士带着工人在自家忙碌,有的补墙,有的查水管。将军笑着拍拍战士肩膀:“小鬼,在我家‘搞破坏’呢?”众人见是詹司令,赶忙立正敬礼:“首长好!按计划给您家维修房子。”
老将军神色一肃:“我咋不知情?”得知按规定获批后,仍强调:“房子能补就行,修不能超支、不许豪华,能省则省。”
他放下黄布包,仔细检查。见盥洗间水盆有裂缝,工人要换,将军按住其手:“别换,用脸盆接水,既实用又能二次利用。”看到工人换浴缸,他急了:“好好的换啥,简直胡闹!”原来这浴缸是20年前的老式,缸沿高,组织想为他换矮的,他拒绝:“做个木台阶就行,以后腿脚不便就换两级。”浴缸釉层脱落、凹凸不平,将军让女儿拿“清瓷净”,和公务员擦了一个多小时才擦白,满意道:“这不挺好。”
南京冬天湿冷,将军家取暖靠锅炉,燃煤免费。为省煤,他将室温控制在12至13℃,还亲自规定、检查添煤和封火时间。家人劝他烧久些、升温些,他反问:“没暖气的家庭咋过冬?”陈炳德司令劝他,他说:“这样挺好,不冷,有棉衣棉被。”
回家后,他对子女说:“军区照顾我们,组织越关心,我们越要自觉,不能添负担。”为省煤,他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员上山捡枯树枝,有时自己也去,就这样度过一个个寒冬。
金寨籍开国将军们用一生践行“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彰显,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些穿越时空的勤俭精神,依然如黄钟大吕,警醒着后人:唯有永葆艰苦奋斗本色,方能行稳致远,不负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