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民本”情怀 天长促“粮田”变“良田”
本报讯 “这片稻田之前是‘坡坎地’,东一块西一块高低不平,如今田块不仅成方连片,而且田地间渠相通、路成网,去年秋稻亩产超650公斤,秋收后,咱又攒足劲夯实了肥底子,今年午季小麦亩均单产高达500公斤,秋稻收成一定会更好。”6月24日,天长市万寿镇忠孝村种粮大户陶开银站在去年年初建成的550亩高标准农田边高兴地介绍道。
近年来,天长市厚植“民本”情怀,坚持问计于民、放权于民、服务于民的建设思路,探索出群众深度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子,力促“粮田”变“良田”。
农田建设规划设计问计于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能力的投向,农田建设方案设计咋做,庄稼人最有发言权。”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负责人曹奎介绍,局里按农田建设项目区建立涉地农民微信群,与种植户广泛探讨如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他随即打开手机,展示了万寿镇忠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微信群的聊天记录,足足有二三百条。
该市在16个镇(街道)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专班,组织项目区农民代表参与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进行公开征询意见,开展民主协商,将“缺啥补啥”的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在位于该市南部岗区的金集镇芦柴村,村民代表桑厚明用卷尺和竹竿实地丈量出六七处农水灌溉死角,他建议将分散在附近的10多个当家塘用渠道进行连通,并配套建设提水站,整合形成能够调整农田用水灌溉的联合体。这一建议很快被纳入规划方案,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而且大幅提升了农田灌溉效率。
“过去农田建设设计靠‘测量+估量’,现在有群众当参谋和向导,选址规划设计更加规范精准了。”曹奎介绍,通过邀请农民代表参与现场踏勘,项目设计周期从原先的75天压缩至20天。
这种“接地气”高效管用的规划设计模式,让工程建设更贴合生产实际。在金集镇“小田改大田”项目中,群众建议将生产机耕路在拐弯处适当拓宽,有效解决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通行难的问题。“种植户天天跟田地打交道,他们的需求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着力点。”金集镇镇政府副镇长钱永来由衷地说。
农田建设管理思路转变天地宽。根据近几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天长市及时调整、转变农田建设思路,将政府部门管变为群众自己管,农户把农田建设当作“自家事”,大伙儿个个尽心尽力。
每天清晨,万寿镇张安村团结组村民代表周永超都会带着尺子来到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作为农田建设项目村级监督小组成员,他的任务就是紧盯配套水渠预制护坡混凝土标号是否达标以及护坡厚度等关键指标。“这里差几厘米,那里少袋水泥,点点滴滴都逃不过咱的眼睛。”周永超掏出手机,里面存着30多段施工监督视频,每一段都聚焦关键且隐蔽的工程建设细枝末节。
不仅如此,天长市还创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主体自筹”模式,引导村级经营主体共建、共管、共享,进一步激活监督动能。在金集镇最南端的草西村,天长市娄伟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投贷联动”模式承担建设任务,主动聘请村民全程监管。这种模式有效实现了由“政府部门管”变为自己直接参与管,项目建后管护到位率提升至95%以上。
如今,天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现在田好种了,村里新增多个种粮专业户。”金集镇草西村党总支书记陈叶桃介绍,全村耕地复种率显著提高。
据了解,2022至2024年,天长市16个镇(街道)农田建设共有157个项目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5.68万亩,通过削高填平、改弯取直、小田改大田等系统整治,每个建设项目区还新增粮食种植面积在600亩以上。自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该市已建成1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90%,一幅“田成方、粮满屯、农家乐”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皖东水乡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