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胜利——渡江战役的不朽丰碑”
沉浸式宣讲思政课成功举办
“人民的胜利——渡江战役的不朽丰碑”沉浸式宣讲思政课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胡潇/摄
本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传承红色基因,献礼建党104周年。6月27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总工会指导,中共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包河区总工会、合肥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思想”沉浸式宣讲思政课“人民的胜利——渡江战役的不朽丰碑”在合肥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渡江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教材,通过纪录片、情景演播、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多维艺术手段的深度融合,呈现出一场思想深刻、情感浓烈、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活动首先进行“红色领航 匠心铸魂”包河工人大思政课启动仪式,标志着包河区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拓展红色教育阵地方面迈出新步伐。
“人民的胜利——渡江战役的不朽丰碑”沉浸式宣讲思政课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胡潇/摄
启动仪式后,首场沉浸式宣讲思政课正式开讲。课程通过“坚定信念、革命到底”“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和“军民团结、奋勇争先”三个篇章展开,每篇章均包含情景演播、主题朗诵与革命歌曲多种形式。通过《战士家书》《不怕死的冲锋》等情景演播,配合革命歌曲,生动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坚定信念、敢于胜利、军民团结、革命到底”的精神内涵。当历史呐喊与当代回响共振,信念如铁、军民同心的精神内核化作灼灼火种,引发现场观众强烈情感共鸣,掌声如潮久久不息。活动最后,全场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旋律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沿着总书记足迹学思想”沉浸式宣讲思政课是“包河工人大思政”的首场思政课,不仅是创新思政课形式的有力探索,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和精神洗礼。今年,包河区总工会联合合肥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包河工人大思政”品牌,将创新推出“主题式”艺术思政课、劳模工匠“视频式”事迹联播等多元内容。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奋勇争先,再建新功。
记者札记:一堂“走新”更“走心”的思政课
全场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报记者 胡潇/摄
在《战士家书》的诵读声中,前排一位职工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光。这个细节,成为这堂沉浸式思政课最生动的注脚。
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大合唱响彻会场,激昂的歌声汇聚成炽热的情感洪流。合肥市劳模工匠代表关丽动情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无数普通战士用鲜血和信念铸就的丰碑,他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的精神,与我们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初心一脉相承。”这位新时代的匠人表示:“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承载着匠心与责任,就像当年渡江的船只,需要稳扎稳打、勇往直前。我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在平凡岗位上精进技艺,用双手创造价值,为弘扬工匠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工代表王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感悟:“这节课让书本变得可感可触,听老战士讲述冒炮火送情报的经历,看家书中‘吃萝卜干也心甘情愿’的字句,真切感受到先辈的坚定信念。”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将深刻铭记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更激励自己在岗位上当好“螺丝钉”,将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带到日常工作中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年轻一代的传承自觉。
……
离场时,我看到许多观众小心收好活动手册,有的年轻人还在朋友圈分享感悟。这让我想起:好的思政课就像火种,能点燃人们心中最朴素的认同。而今天,我分明看到了星星之火正在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