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5月8日发布公示,拟增加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装修管家等17个新职业;同时新增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烧烤料理师、服务犬驯养师等42个新工种。
观点一:职业“上新”,书写“职业创新”精彩篇章
观点二:职业“上新”,更需培土固根
职业“上新”,书写“职业创新”精彩篇章
关育兵
新职业的勃兴,本质是技术革命与需求升级的双重变奏。在数字经济领域,工业互联网催生的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需同时掌握航空动力学与数据建模技术,让物流配送突破地理限制;在消费领域,睡眠健康管理师整合心理学、营养学知识,为都市人群定制个性化助眠方案。这种“技术+人文”的融合趋势,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固有边界,折射出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3.75亿劳动者因技术变革而转换新职业,中国新职业发展正走在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的前列。
职业版图的更新,蕴含着远超就业扩容的战略价值。在供给端,电子电路设计师加速芯片国产化进程,推动高端制造业摆脱技术依赖;在需求端,服务犬驯养师填补特殊群体服务空白,彰显社会文明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职业正在重塑人才评价体系。从现实来看,持有“数字营销师”“跨境电商运营师”等新职业认证的求职者,薪资溢价更高,这不仅打破了“唯学历论”的用人惯性,更推动形成“技能即价值”的就业文化。
但新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某头部招聘网站调研显示,人才与“技能不匹配”问题在新职业人才中更加明显,从业者缺乏职业发展路径指引的现象同样存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为例,因行业标准缺位,企业招聘时往往陷入“需求模糊——培训成本高—人才流失快”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新职业从业者社保参保率低,职业伤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亟待进一步完善。
释放新职业价值,需构建“标准筑基、教育赋能、保障护航”的生态体系。在标准建设上,应建立“动态响应+国际对标”机制,参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头部企业,制定覆盖知识体系、技能等级、认证流程的全链条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需打破学科壁垒,如清华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法学”交叉专业,既培养技术能力,又强化伦理意识;职业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推行“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学生进企实训”模式。在制度保障上,可建立“弹性社保+职业伤害专项保险”制度,探索平台经济从业者权益保障的“中国方案”。
职业工种的“上新”,既是时代发展的选择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唯有以标准为尺校准发展方向,以教育为笔绘就人才蓝图,以保障为盾筑牢发展根基,方能让新职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劲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更多“职业创新”的精彩篇章。
职业“上新”,更需培土固根
王小梅
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特别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数智技术引领产业变革,从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并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到高品质生活带动消费新需求,创新技术应用方案、场景竞相推出,各种岗位更替明显加速。
此次人社部公示的这些新职业、新工种,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射出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也为劳动者就业开辟了新赛道,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选择。比如,24岁的无人机飞行工程师陆子祥为“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提供飞行服务,新职业让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新职业、新工种“入编”,也提振了从业者信心。
面对以往一些新兴岗位的从业者,总感觉自己像“散兵游勇”,缺乏职业归属感。如今,随着职业、工种的“上新”,他们有了“正规军”的身份,职业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新职业、新工种虽将面临“入编”,但仍处在野蛮生长阶段。一方面,社会认可度不高,由于新职业培训不充分、不规范,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导致新职业存在被“污名化”的隐忧。另一方面,职业标准不清,存在入行门槛不一、岗位要求差异过大等问题。以用户增长运营师为例,不同企业对该岗位的学历要求、工作内容要求大相径庭。同时,专精化人才缺口大,比如养老服务领域,不仅养老护理员存在缺口,养老社工、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也不足。
新职业、新工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系统化建设。首先,应加强产教融合。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助力职业教育革新,院校要根据产业缺口和社会需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其次,职能部门要确立职业标准,并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增强新职业的“知名度”,并助力新职业人才明确成长路径。最后,要完善配套制度,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招聘渠道、社会保险制度等,让新职业岗位更具吸引力。
总之,职业“上新”固然是好事,但要让这些新职业、新工种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还需各方在标准化、系统化建设和专业培养方面精准施策,营造新型职业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既让新职业真正成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助推器”,也助力更多年轻人寻找自己的职业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