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出新安”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里澄波万顷秋。”徽州境内的新安江,地处钱塘江上游,世人美誉其为“东方多瑙河”。她似一条翡翠玉带,在峰峦叠翠间蜿蜒舞动,勾勒出如诗般流动的画卷。沿岸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临水而居,恰似宣纸上晕染开来的墨点,尽显古朴韵味。
新安山水画廊景区,位于歙县境内深渡至漳潭约十公里的水域。沿岸古村星罗棋布,这里是著名的三漳枇杷原乡。四季更迭,宛如画廊中最精妙的笔触。风,仿若大自然的神奇画师,春日里,它轻轻拂过,山野草木便被染上缤纷色彩。远山青黛,日渐葱翠,与江面交织成如莫奈笔下的绚丽调色盘;雨后初晴,晨雾恰似浣纱女子遗落的素练,如梦如幻。
人间四月,深渡码头边,江水在此绕出一个大弯,温柔地环抱凤凰岛。油菜花海从山脚蔓延至江畔,与一江碧水相映成趣。晨曦微露,新安江的雾蒙如薄纱般轻柔地笼罩着沉睡的村落,将马头墙的轮廓晕染得愈发温婉。偶有早起的摇橹船撑篙而过,搅碎一江星月,惊起白鹭。阳光照耀下,白鹭掠过水面,翅尖水珠飞溅,幻化成绚烂彩虹。
夏日游览画廊,漫山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格外碧透,果香扑鼻,果色诱人。独特的山水,温润的气候,云雾缭绕,漫射光充沛,使得此地枇杷果皮薄、果汁丰盈,令人垂涎,果味甘洌,欲罢不能。素有“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的美誉。
踏入新安江山水画廊,乘上画舫逆流而上,仿若穿越时光,步入孟浩然笔下的唐诗之路。百里碧波悠悠流淌,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两岸青山如波涛般汹涌奔来。惊起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蓝天,那画面如梦如幻,美得令人心醉神迷。
漳潭村,流传着新安江水乡人人皆知的民谣:“打不完的漳潭鱼,看不完的绵潭戏,斫不完的九砂柴。”只是如今,为保护新安江生态,渔民们已放下渔具,上岸发展旅游。
漳潭村那棵千年古樟,需十多人方能合抱,它静立在时光之畔,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守护着古老的村庄。红妆馆,可是江南最为耀眼的民俗宝库了。那顶举世瞩目的“天下第一轿”,宛如时光宝匣,从远古走来。轿身四周设窗,绢画为幕,所有立柱、隔板皆精雕细琢,花鸟、龙凤皆蕴含典故。仅雕刻的古代人物就数以千计,个个栩栩如生,神态逼真,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图案形态美轮美奂,整体俨然一座移动的豪华宫殿,古今罕见。
红妆馆里还有一张被称为“天下第一床”的古床,诞生于清代同治年间。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彰显了古徽州独特的审美取向。这张床占据了整个展厅的显著位置,分为三进,设有读书区、梳洗区和休息区,周围雕饰皆由一流工匠精心打造。床檐和围墙已然成了艺术极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徽州木雕的高超技艺。据估算,制作这样一张床需耗费三五年时间,足见其工艺的复杂与精细程度。如此奢华的床作为嫁妆,不难想象明清时期徽州贵族举办婚礼时的排场与讲究,可谓“十里红妆”。
沿岸的绵潭村,除了古韵悠长的绵潭戏,那些身着古朴服饰的渔民,唱着民谣,表演九姓捕鱼,亦是一道探古寻幽的独特风景。当你乘坐游船至此停留,沉浸式体验“心安渔风千古情”,聆听江水的故事,感受庄重悲壮的祭祀仪式,欣赏九姓渔民精湛的捕鱼技艺,仿若与时空对话。
暮色四合时,深渡镇的烟火气漫上江堤。毛豆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臭鳜鱼的醇香裹着新安江的湿润扑面而来。渔舟唱晚的橹声里,徽商故里的故事仍在桨声灯影中流转。
当最后一缕夕照坠入江心,渔火次第点亮星河。新安江的魂魄,融入了这动静相生的意境里。一江碧水如墨痕未干,晕染着徽州的月光,永远浸润在唐诗宋词的韵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