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AI+医疗”作为一种新兴模式,正在悄然改变医疗行业的格局。医生们开始使用AI作为辅助诊疗工具,病人也开始用AI进行初步问诊。目前,AI在医疗诊断领域已经具备哪些能力?未来是否会取代医生?
观点一:“AI+医生”参诊:别因技术进步稀释人文关怀
观点二:谨防“AI”智能辅诊侵害患者权益
“AI+医生”参诊:别因技术进步稀释人文关怀
童方萍
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从辅助诊断到药物研发,从影像分析到个性化治疗,AI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模式识别技术,成为医疗变革的“加速器”。然而,随着“AI+医疗”模式的普及,一个问题愈发凸显:当技术的高效与精准逐渐占据主导,医疗中的人文关怀是否会被稀释?
当前,AI在医疗诊断中已展现出显著能力。据了解,AI系统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0%,在急诊场景中,AI能识别CT影像中肉眼难以察觉的隐匿性骨折,显著降低漏诊率。此外,AI在预问诊、病历管理和药物研发等环节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医疗效率,让基层医院得以共享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然而,AI的局限性也在实践中暴露。首先,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情感支持以及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是AI难以替代的。其次,AI的“黑箱”特性导致误诊责任归属模糊,若过度依赖AI,医生可能沦为技术附庸,削弱其专业判断力,甚至引发伦理争议。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AI可能加剧患者对医疗的“工具化”认知。当诊疗过程被简化为数据输入与结果输出,医患之间的信任纽带或被削弱。有患者坦言,尽管AI诊断准确,但他们更期待医生“解释病情时的眼神交流与温暖安慰”。
正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机构已出台规定,禁止AI自动生成处方,强调医生在核心诊疗环节的主导权。而未来更需要进一步细化责任机制,确保AI始终作为“助手”而非“决策者”。同时通过开发透明化AI模型,让医疗决策过程可视可溯,帮助医生与患者理解结论来源,减少“技术鸿沟”带来的疑虑。
尤其重要的是,在引入AI智能诊疗的同时,更需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有温度的医生”。在AI时代下,医学教育应该转向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AI工具的能力,同时深化人文素养训练,避免技术异化医者初心。
AI与医疗的融合是不可逆的趋势,但技术终须服务于“人”,AI应是医生手中的“显微镜”,而非冰冷的“裁决者”。只有坚守人文关怀的底色,让技术为医者赋能而非替医者发声,方能实现“高效”与“温度”的双赢。
谨防“AI”智能辅诊侵害患者权益
舒爱民
随着“AI+医疗”模式的兴起,医生们开始将AI作为辅助诊疗工具,患者也可以通过AI进行初步问诊,这无疑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患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愈发凸显——误诊风险、隐私泄露、责任归属模糊等隐患,正悄然威胁着医疗安全的核心。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技术红利异化为患者权益的“隐形杀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确实展现了显著优势。AI可通过分析海量病例优化诊疗方案,秒级检索全球最新医学成果,或在影像识别中标记易漏诊病灶,降低人为误差。部分基层医院引入AI后,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同步提升,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
然而,技术的局限性同样不容忽视。AI的诊断需要依赖用户对症状的描述,而患者因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往往因表述偏差而导致结果错误。此外,疾病个体差异、心理社会因素等复杂变量,远超当前AI算法的理解范畴。
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AI的“黑箱”特性使其决策过程难以追溯,一旦出现误诊或用药事故,责任归属将陷入泥潭。正因此,2022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中就严禁AI自动生成处方,2025年湖南省医保局也重申这一规定,强调处方必须由医生本人开具。这些举措旨在守住医疗安全的底线,但也暴露出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其中所涉及的算法歧视、数据泄露等风险仍需更细致的法规应对。
因此,要弥补AI辅诊短板,特别是消除因此造成的侵权隐患、维护患者权益,就需要从技术、制度与伦理三方面协同发力:
首先是明确边界定位,强化医生主体地位,把AI辅诊定位于“副领航员”位置,只承担病历整理、影像初筛等辅助工作,而诊断决策仍然由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患者个体情况最终拍板。
其次是要完善法规框架,厘清责任链条,建立AI医疗产品的准入标准与追溯机制,要求开发者公开算法逻辑与数据来源。同时,通过立法明确开发者、医疗机构与医生的责任分担比例。
同时,要保障数据安全,维护患者隐私,在医疗影像云存储等数字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加密技术与权限管理严防数据泄露,并赋予患者对自身数据的完全控制权。
医疗的本质是“人的医学”,技术的进步不应稀释其中的人文关怀。唯有以患者权益为核心,让AI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才能实现医疗效率与质量的双重跃升,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