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颍州西湖
提起西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杭州西湖。其实,闻名全国的“西湖”不止一处,扬州瘦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每座湖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初秋时节,怀着对两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和苏轼的无限景仰,我来到位于阜阳市西郊的颍州西湖。
颍州西湖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与欧阳修渊源颇深。北宋皇祐元年(1049)二月,欧阳修来到颍州担任知州。上任不久,欧阳修把颍州西湖看作一座可雕可塑的巨大园林。他发动民众,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为连通西湖诸岛及岛岸,修建了三座桥,并亲自为之命名:宜远、飞盖、望佳。
欧阳修一生中八次来到颍州,与颍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最终将颍州选为退居终老之地。任职期间,他不仅为颍州百姓及颍州西湖建设做了大量有益工作,而且他在西湖之畔大规模扩建书院,大兴学风,激发了颍州士人学习的兴趣;他传道授业,亲自与通判吕公著、好友刘原甫为书院的学生讲学。熙宁四年,他终于得以致仕归颍,将余生交付给了这片碧水蓝天。他的《采桑子》十三首,连用十个“好”字,将西湖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成就了一段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话。
和杭州西湖、惠州西湖一样,颍州西湖也有一条苏堤。在欧阳修离世20年后,即北宋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颍州太守。苏轼和自己的恩师一样,上任后立刻开启了为期八个月的治颍之路。筑堤兴修水利,疏浚西湖,造了三座水闸,沟通了焦陂、清河、西湖与泉河、淮河的航道,更重要的是调节了颍州城西南的地表水,洪水可以排泄,小水可以积蓄,保障了沿河两岸60余里农田的用水。
经过八个月的努力,颍州西湖治理完成时,苏轼非常高兴,写下“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经典名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留下了100多首(篇)诗词文章。为纪念苏轼,后人将疏浚西湖时堆成的约两公里的大堤命名为“苏堤”。
沿着苏堤前行,一会工夫就到了飞盖桥。站在桥上远眺,绿树环绕着碧水,碧水拥抱着小岛。碧绿的湖水,好似柔和的曲线穿过桥孔,拍打着堤岸,湖边长着高细的香蒲草,湿地里芦苇成荡,不时能听到“扑通”的声响,是鱼儿在水中快乐地翻腾。芦苇荡里时不时有野鸭飞起游过,野趣十足。没到颍州西湖之前,只知道阜阳的枕头馍声名在外,却不知颍州西湖的风景也如此迷人。
颍州西湖景区的景观很多,最具烟火味的当数宋朝市集了。古颍州西湖兴盛于唐代,诗人许浑诗中描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早在唐朝颍州西湖就已经成为游人如织的去处;及至北宋,更是成为天下西湖中可与杭州西湖媲美的四大西湖之一。在市集慢游,汉服体验、西湖清音、杂耍、竹编、手绘彩陶、葫芦雕刻、茶馆、酒铺、美食,风中飘飘然的旗幡,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宋代人声鼎沸的市井生活。
一叠光,一叠梦,一叠影,一叠诗。我想,一座城市或许并不需要有多么雄奇壮丽的景观,如果可以,有一座不那么费劲就能登高望远的山,和一片不需要走太远就能临水漫步的湖,就会让城市生活更有韵味。西湖之于阜阳,恰似东湖之于武汉、玄武湖之于南京,滇池之于昆明……城市有了湖,就有了故事、有了温度、有了灵气。由此,城中之湖就会成为本地人留存着乡愁与回忆的地方,游客一睹城市风姿、不可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