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味人生】“压一压”好
2024-07-26 来源:     作者:陈思炳 分享

【况味人生】“压一压”好

“压一压”好

 

 季羡林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写了篇散文《年》,送给老师叶公超,受到叶公超高度评价,并在他所主编的文学刊物《学文》上发表。季羡林喜出望外,紧接着又写了篇《我是怎样写起文章来的》,送给叶公超,却碰了钉子。究其原因,叶公超的用意无非是给季羡林浇盆冷水,“压一压”。
   “压一压”,墩墩苗,无论是对人才的成长,还是对文章的提高,都有好处。明朝政治家张居正也是自幼聪慧过人,12岁考中秀才,13岁就去考举人,且试卷答题不凡,主考官意欲录取,却被江陵巡抚顾璘劝其压了下来,他认为年轻人过早成名不好,结果三年后张居正才中举人。正因为年轻时被“压一压”,锻炼了张居正的抗挫能力,后来在仕途中百折不挠,终成一代名相。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叫尖毛草的植物,因为它长得最高,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其生长过程却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尖毛草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可随着雨季的到来,它就开始疯长,三五天就长高一两米高。科学家发现,其实尖毛草在雨季前不是不长,而是在向下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它的根已扎向地下28米处!向下,是为了给向上汲取营养,积蓄力量。
   “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树的成长如此,人才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呢?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这个规律,搞“拔苗助长”,走“捷径”,就会栽跟头。只有深入基层,多磨炼、多摔打、多熏“烟火味”,从民间汲取“营养汁”,才能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的就是提拔到高处的领导干部必须经过低处的历练。只有经过基层这个“练兵场”操练,在群众这个“最好老师”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干部,才能熟悉基层情况,深知百姓所需所求、所急所盼,更有效地履行党的宗旨,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压一压,是向下沉、往下扎。只有“沉”得越深,方可“升”得越高。根深才能有枝繁叶茂,基深才能托起高楼大厦,只有“深”得扎实稳固,才能“升”得可靠长远,这就是“压”与“升”的辩证法。


 

编辑:胡茂勇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