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年味
徽州的年味,是从一碗腊八粥开始的。
徽州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徽州,腊月初八这天,天还未亮,阵阵粥香就从家家户户窗户的缝隙袅袅飘来,让这个寒冷冬季的黎明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们熬粥供佛祭祖,团聚食用,或馈赠亲友,以此祈求吉利平安。
徽州腊八粥的选料与众不同,熬制也很讲究,除了糯米、红豆、花生仁、莲子、红枣外,还加了徽州特产毛栗、香菇、腊肉。通常,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除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熬煮。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美味可口,香气扑鼻。民间有“千日捡柴不够一餐腊八粥”之俗语,意指熬制腊八粥费时费柴。
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还要“打笼尘”,即擦拭家具、清除垃圾。自这天起,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做豆腐、腌腊肉、采购年货,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过了小年以后,无意间抬头,总能瞥见各家各户的阳台上挂满了一串串灌好的香肠,一篾篾在晒着的米粉,这些都是主妇们的杰作。做完米粿要包粽子,包完粽子又要做豆腐,做完豆腐还要炸肉丸,乡村主妇的腊月,是忙碌而快乐的。
臭鳜鱼是徽州人年夜饭里的一道佳肴,预示着“年年有余”。在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腌制臭鳜鱼,买来上好的鳜鱼,洗净晾干,用炒热的食盐涂抹鱼身,再进行揉搓,随后将鱼放入杉木桶,用新安江的鹅卵石压实。鳜鱼和杉木独特的香味一起发酵交融,相互浸渍。
大年三十,家里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要烧制臭鳜鱼,一般都落在手艺最好的那个人身上,我家的“大厨”便是我。将本地的菜籽油烧至七八成热,放入臭鳜鱼,再将五花肉末及姜末、辣椒、蒜末放入锅中,倒入米酒、香醋等调味料,盖上锅盖,文火慢烧,最后大火收汤。出锅后的臭鳜鱼肉质呈蒜瓣状,入口滑嫩鲜香。
还有那贴春联、挂灯笼。家家户户都要买来红纸请村里的乡贤写春联,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带着孩子端端正正地贴上春联,再挂上灯笼。那一抹抹、一片片的红,映在山村里,照亮人们充满希望的心。
到了正月,尤其是大年初六以后,忙完了拜年走亲戚,徽州的各项民俗活动也迎来高潮。舞龙灯、猜灯谜、逛庙会,哪个不精彩!近年来,徽州山村的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可谓村村有节目。休宁右龙村的板凳龙、歙县汪满田的嬉鱼灯、屯溪黎阳的民俗表演都上了央视,让各地观众一睹徽州年味。
春节,是万家的团聚,是亲情的交流,是幸福的表达。徽州的年味是浓郁的,如同一首悦耳动听的歌。你若来,我在徽州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