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串珠成链”一路疾驰
近年来,合肥市紧抓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坚持前瞻布局、高端引领、龙头带动、创新驱动,全链条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目前,全市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300多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
2022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增长21%,产量近68万辆、增长16%;其中,新能源汽车25.5万辆、增长133%。今年上半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33.2%,新能源汽车产量29.9万辆,同比增长4.1倍。
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加之政策的有力引导,合肥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优质土壤,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为新能源汽车装上更强“心脏”
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293.6GWh,同比增长36.8%;累计装车量152.1GWh,同比增长38.1%。国内动力电池继续产销两旺。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涨势喜人的动力电池产业被认为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保障。在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指着一个长方形的银色锂电池包介绍:“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昊铂GT下线,搭载的就是我们公司全球独创的One-Stop电池产品,这个产品是全球量产能量密度最高的磷酸铁锂电池包。”
中创新航开发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和储能市场。动力市场包括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电动船舶市场等,已为包括安徽本地的奇瑞、蔚来等一大批主流车企提供配套与服务。储能市场包括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场景,已与国家电网、阳光电源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参与了安徽亳州涡阳、六安金寨等诸多地区的储能项目。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为何选择合肥?刘敏说,这得益于合肥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创新航公司打造长三角产业集群的核心基地。“合肥政府领导亲自带队与公司洽谈,项目从洽谈到签约落地仅用时3个月,在此过程中,合肥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专业、高效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公司在合肥的发展充满信心。”刘敏说。
目前中创新航合肥基地一期项目已于去年10月份投产,二期项目也于今年3月份投产,我们正在按计划快速实现产能爬坡,持续释放优质产能。
打造充换电建设“一张网”
新能源汽车换电服务
皖能综合能源港下塘梧桐大道站项目目前已经试运营
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
新能源汽车换一次电,最快需要多久?答案是20秒。8月17日,在皖能综合能源港下塘梧桐大道站,记者目睹了新能源汽车的高效换电全过程,这也意味着今后驾驶新能源汽车,换电会像加油一样方便。
采访过程中,负责换电运营服务的负责人总结了新能源汽车换电六个字:便捷、安全、舒适。“如果给新能源汽车充电,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而换电就会大大节约营运车辆的的时间,也不会影响到乘客。”“换下的电池会有运检师傅进行维护保养,能随时保持维护状态,这就有了安全保障。”“我们的收费方式是按照里程来计费,而非油耗,因此到了冬夏天的时候,司机师傅就可以不用担心空调费用,这对师傅,包括乘客,能极大的增强舒适感。”这位负责人称。
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大潮中,能源补给体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换电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今庞大、单一的加油站网络,将会逐步让位于包含充换电等多种补能方式在内的综合能源补给网络。这是一笔规模快速增长但格局未定的“大生意”。建设全省充换电“一张网”,有利于安徽省探索充换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的新模式,在汽车产业的能源革命中分得更大蛋糕。
“皖能集团是安徽能源安全保障的省级队、全省能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力军、实施‘双碳’行动的主平台,在综合能源服务和充换电行业已经提前布局并形成一定基础和能力。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建设,我们义不容辞要打主力、当先锋。”皖能集团副总经理贾化斌表示。
皖能综合能源港下塘梧桐大道站是全省第一座“五位一体”能源供给服务站,主要开展汽柴油、天然气 (LNG)、燃料氢、充(换) 电、光伏、商业等多元业态的综合能源销售业务。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正式投运后每日最大可满足约2000辆燃油车加油、80台次氢能公交、576台次充电车辆、300台次换电车辆的供能需求,且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88000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6658 吨,入选“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在拓展场景应用上,合肥一体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上半年已建成充电设施13.4万个车桩比约1.3:1,换电站67座、推广换电车型1.1万辆,年底前实现行政村、城市小区、旅游景点充电设施全覆盖。
据了解,合肥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快充电桩建设、测试道路开放,今年力争充换电日服务能力超30万辆,新增开放测试道路超500公里,让新能源汽车更好地“上路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