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生态“蝶变”,文旅“上马”,钢城“皖美”巨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生生不息的长江,为马鞍山带来了美丽富饶的一江两岸。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赋予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三年时光,千日奋进,马鞍山锚定新发展定位,塑绿色岸线 护碧水东流,用实干绘就人民城市的生动图景。
薛家洼“蝶变”
薛家洼区域整治后(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滨江文化公园整治后(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尽管暑热未退,但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内,依然有人漫步游览,这里碧波荡漾,绿草茵茵。江面上水天一色,波光粼粼,这美景吸引了一对母女拍摄,她们用镜头定格下这江边的如画美景。
“我们从芜湖开车过来,确实不虚此行,没想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惊艳。”这位拍照的母亲说。
今日市民眼中的这个“惊艳”之地,曾是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五毒俱全”的地方。作为长江东岸的一个天然港湾,986亩的土地上曾集中着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固废堆场,还聚集着200多条渔船、住家船和96户危旧民居,是我国长江沿岸一处突出环境问题叠加的典型区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曾经薛家洼的真实写照。
“周边的水泥厂粉尘严重,车辆经过,尘土飞扬,从这里走一圈灰尘能淹半个人。因为灰尘太多,周边的庄稼和树木都长不高,是个没人愿意去的地方。”葛军是中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记忆中的薛家洼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改变始于2019年,在遵循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理念之下,当地政府开始对这里进行综合整治,力图将薛家洼打造为亲江临水的城市生态客厅。
“我们拆除了沿线的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关闭养殖场,拆解了渔船,同时一些建筑也得到了保留和改造,比如原来的码头改造成老百姓的观景平台,还建设了沿江游道、停车场等设施。”葛军介绍到。
复绿则是让薛家洼变美的关键一步。58岁的王成林参与了薛家洼的园林绿化工作。去年的几年里,他和园林绿化工人们在这里夜以继日地栽树、种草皮、栽花,养护,眼瞅着这里从脏乱之地一点点变绿,又变得缤纷多彩。经过复绿工程的打造,这里一年四季,风光旖旎。
渔民上岸、工厂搬迁、生态复绿。“通过长江岸线整治、生态修复,我们看到了变化,几十年不见的江豚、鱼和鸟回来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还资源、还环境于老百姓,让他们享受到生态治理的福利。”葛军说,等到了天气凉爽的秋天,你会看到很多市民来这儿散步游玩,周末还有外地人带着帐篷来,一玩就是一整天。
文旅项目“上马”
百年铁矿坑蝶变成为地质公园。童祖鸣 摄
滚滚长江东逝水,在马鞍山这里拐了一个弯,这里有著名的“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有西楚霸王不肯过江东的悲壮,还有诗仙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并写下的壮丽诗篇……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马鞍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是摆在马鞍山面前的一道课题。
从2015年马鞍山市政府启动采石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到2020年成功入选,发展生态旅游的局面被大幅打开,带动了诸如采石古镇横江街项目、长江不夜城项目的落地。在采访过程中,马鞍山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总经理吕龙介绍,长江不夜城项目是马鞍山打造的国内首个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街区,目前热度最高。
据了解,长江不夜城融合长三角发展活力和文化特色,结合马鞍山采石矶生态旅游区独有的山水风景、人文历史、民俗非遗等元素,通过全新发展思维和模式,将长江流域11省市文化、自然风光、历史传承进行立体呈现,通过一街、一卷、一乐园、四广场的整体布局,场景化的沉浸式体验,打造创新型场景空间模式,一步一景,一步一娱,全面激活夜间经济。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自2022年12月30日开业以来,长江不夜城项目入驻商户169户,直接拉动就业500+人次,累积接待游客量约204.5万人次,营收总额3560.5万元。
长江造福人民,人民保护长江。面对殷殷嘱托,马鞍山给出了自己的实践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