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量子勇攀高峰,建设自主可控前沿科技生态链
当今围绕量子领域的技术竞争方兴未艾,量子计算也成各国科技竞争的主要领域。本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采访科大国盾量子时获悉,5月31日,该公司携手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并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这刷新了我国云平台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数记录,将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软硬件生态建设。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应勇在采访中介绍,作为一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量子计算领域,国盾量子是唯一参与“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机研发的企业主体。“围绕量子保密通信产品及安全应用、量子计算及测量设备开展相关业务,毫无夸张地说,科大国盾量子是中国量子信息产业化的开拓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应勇介绍到。
14年前这个小小的办公室,诞生了国内第一家量子技术产业化公司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量子信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作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回顾一路走来逐梦量子的历程,还是需要把时间拉回14年前。应勇介绍:“当时全球量子科技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新技术的认知极为有限,但欧洲已经有学者、企业开始探索量子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最先受到关注的就是量子保密通信技术。”2009年,在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号召下,一支来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做出决定:搭建中国的量子信息“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不光要以科研带动产业,还要用量子信息技术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并以产业促进科研,保持和扩大中国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局部领先优势。于是,国盾量子的前身——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最早,国盾量子的创业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包括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的潘建伟及其学生彭承志等。当时公司在工商注册时,工作人员拿不准“量子通信”能否算一个行业,最后是政府特批了这个名字。于是,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内的一间小小办公室里,诞生了国内第一家量子技术产业化公司,从此开启中国探索量子科技产业化的道路。
创新发展,与时代机遇同频共振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应勇在接受采访
得益于我国在量子科技发展方面前瞻性的布局,以及安徽省市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提供的政策、技术、人才支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国盾量子参与了也促进了中国量子信息产业的成长。2010年,国盾参与建设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2013年开始为世界首条千公里级别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提供量子产品和技术服务;2020年登陆科创板,成为“量子科技第一股”。
资本市场给了国盾量子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历史机遇。2021年,作为联合研究团队中唯一的企业主体,国盾量子为“祖冲之二号”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实验提供了室温电子学系统搭建和维护等方面支持;2022年,国盾量子和中国电信合作建设全国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同年,参与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微纳卫星地面站研制。
勇攀高峰,进一步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量子技术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是时代给中国一个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伟大机遇。一直以来,依托于合肥这片创新的沃土,国盾量子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以及国家重大需求,推动量子科技领域的高水平自立自强。在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到 “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一系列享誉世界的量子科技成果相继诞生,合肥已崛起为量子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双高地”。国盾量子的发展成长是中国量子科学发展的一个闪亮的缩影,也是科研人员践行“量子科技 产业报国”的担当和使命。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14年来,一路逐梦量子,涉险滩、破难题,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408项。未来还将继续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卡脖子”难题,并服务前沿技术研究,助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应用落地,为安徽合肥乃至我国抢占量子科技竞争制高点贡献力。(本报见习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