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历史巨画 精神图腾 —— 淠史杭灌溉工程体系之史河引灌工程建设溯望
2023-04-24 来源:     作者:赵克明 分享

【徽风皖韵】历史巨画 精神图腾 —— 淠史杭灌溉工程体系之史河引灌工程建设溯望

历史巨画  精神图腾
—— 淠史杭灌溉工程体系之史河引灌工程建设溯望

 

 

  这一幅壮美画图,不是绘在宣纸上,也不是绘在墙体上,而是绘在皖西大地上,世称史河引灌工程。
        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重整山河、振兴百废的火热年代,皖西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大办农业”的号召,倾力投身史河引灌工程建设,经历3年大干、3年续建,用勤劳的双手和双肩创造了人间奇迹,描绘出气壮山河的宏伟图卷。
      

 

 一幅辐射丘壑的水网图
       史河引灌工程是淠史杭灌溉工程体系的主体部分之一,灌区覆盖面积3526平方千米,工程面大、点多,纷繁复杂。有红石嘴渠首枢纽、史河总干渠和沣西、沣东、汲东等干渠,还有条条渠道上的各类建筑物、反调节水库等等。被喻为“长藤结瓜”的规划设计图,状如彼此勾连的巨无霸大网,令人眼花缭乱。
       捋捋这根“长藤”,其根部在红石嘴渠首枢纽。巍巍大别山北麓,浩浩梅山水库下游,一组高峻的建筑群赫然耸立,它就是史河灌区总干渠和河南省梅山灌区南干渠的渠首工程。拦河坝、溢流坝、冲沙闸和史河总干渠进水闸,从峰谷山涧拔地而起。站在坝闸之下,仿佛置身于巍峨群楼之间,不得不惊叹它的雄伟英姿。
       

史河引灌工程工地

 

 史河总干渠,是这根“长藤”的主藤。自枢纽进水闸,循史河故道,穿冲过岭,逶迤蛇行,进入霍邱县境内,全渠共长42千米。这可不是一条平地开掘的平缓河流,它经过大切岭3处,长达5.7千米,深度14至25.6米;跨过洼冲13道,长达11.5千米,填方深度9至12米。在那个开凿工具极为原始的年代,绘就这一宏图不能不说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创造。
       沣西、沣东、汲东等干渠,是这根“长藤”的“侧藤”。沣西干渠,蜿蜒77.52千米,水闸桥涵近20座,10米以上的切岭达6处。沣东、汲东干渠,全长分别为53.6与112.6千米,渠道上有节制闸、渡槽、渠下涵14座,途经10米以上的深切岭6处、10米以上的高填方9处。这些“侧藤”覆盖全县3000多平方千米,构成了霍邱农业的命脉。
       这还不是全部呢。连接总干渠、干渠的分干渠、支渠、斗渠多达近200条,“最后一公里”的下级渠系更是数不胜数,沟、塘、堰、坝及中小型反调节水库等数以百千计。如此浩大的工程,难怪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幅泽被千秋的水利图
       由于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地处皖西的霍邱县自古饱受旱涝灾害之苦。旧县志记载:“赤地千里,籽粒无收;担水千文,半米千串;卖妻鬻子,到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霍邱人民同自然灾害进行不懈的斗争。

工地上的“女子野战营”

 


       为了国家治淮大局的需要,1954年,霍邱组织全县3000名民工,参加坐落在金寨县的梅山水库建设,1957年建成,总蓄水量22亿立方米,这样既降低了淮河洪灾的程度,也为引水灌溉、调节用水提供条件。
       1958年,霍邱积极响应六安地委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号召,带领全县人民投入到建设之中。1959年基础工程竣工,后经过1961年的调整,又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续建和配套完善,工程效益才逐步显现。
      《霍邱县志》有这样一串数据:1965年,水稻面积扩大到122.9万亩,比1961年增加23.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14亿斤,增产67.3%。1970年,总产量达到6.6亿斤,比1969年增产20.5%。1972年,总产量达到7.5亿斤,比1971年增产500万斤。1973年,总产量达到8.45万斤,比上一年增产1亿多斤。1974年,总产量达到9.4亿斤,比上一年增产近1亿斤。1976年,总产量10.2亿斤,首次突破10亿斤大关。1981年,总产量达11.66亿斤。1987年,总产量稳定在11亿斤以上……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78年,安徽遭受30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淮河断流,长江水枯,中小水库见底,塘堰沟坝干涸,禾苗焦枯,饮水告急。而史河灌区内却细水长流,秧苗青青,瓜果飘香,俨然成为“世外桃源”。
       “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千万载,流去灾难不回头……”当年史河灌区干渠通水那天,人们追逐水头一路狂奔,干部和群众忘情地拥抱在一起,欢歌声流满了一条河。史河引灌工程真可谓“丰收之源”“发展之源”“生命之源”。
       一幅砥砺后世的精神图
       史河引灌工程,非同寻常的伟大实践,丰富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凝聚成一种极富文化涵养的伟大精神。
       

原淠史杭工程霍邱县负责人邹立汉在平岗切岭工地

 

 工程启动之初,由于立项尚在审批中,国家投资分文没有下达,水泥、钢材、木材等计划用材也没有到位。可旱情等不得,百姓愁急盼,地、县领导忧心如焚,几经会商拍板定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地委专署统一谋划,各级领导坐镇指挥。作为受益最大的霍邱,原淠史杭工程霍邱县负责人邹立汉亲率技术人员,先行现场勘查,确定渠道路线,绘制工程草图,成立施工机构,筹措经费器材,动员民力参战。一场声势浩大的水利工程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大幕。
       工程大,难度强,施工过程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真可谓步履维艰。平岗岭是第一个拦路虎。切岭长3千米,最大切深25.6米,土、石343万立方米。为了拔掉这颗钉子,霍邱6个民工团1.6万常备民工集结于此。县委书记和县长等领导都亲临一线,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指挥员、宣传员,又当技术员、战斗员。工地上,人人都是挥镐、挑担、推车的普通劳动者,人人都是你争我上的劳动竞赛者。

工地上发明的畜力拉力器


       石质软、风化重、变层多,机钻打眼不断卡钻,装上炸药又漏气,爆破功效极低,施工陷入僵局。工地指挥所现场召集“土专家”们,进行分析研判,经过探索实践,终于发明了“洞室爆破法”,即在风化石中凿4到5米深的竖井,长1米宽的洞室,再在井底开挖3个洞室,每个洞室装炸药1600斤,连成爆破群,4个竖井一次爆破。
       掘进“碉堡”攻下了,运土的矛盾又凸显出来。当时主要运土工具是箩筐、扁担,稍微先进的也只是木制独轮车,费时耗工,效率极低。特别是在高填方、深切岭工地上,这样的工具更难奏效。指挥部领导又与群众集思广益,创造性地发明了“倒拉器”运土工具,就是在坡顶装上滑轮,用长绳子系住独轮车,一个人掌握车把,两个人拉着绳子利用滑轮往上拽。举一反三,还相继发明了“脚踏运土器”“翻斗车”“牛拉车”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运土工具,功效翻了几番,终于拿下了高切岭的拦路虎。
       正当工程紧张施工时,灾荒饥馑日渐加剧,不少人患了浮肿病。但是,民工们勒紧裤带,抖擞精神,在炎炎烈日下、在凛冽寒风中,挥动钎锤、背负箩筐,将一个个岗岭切除,将一处处沟壑填平;让山岭让路,让泥石退却,用血肉之躯在皖西大地书写“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
       人民群众迸发出了无坚不摧的革命干劲与在所不惜的奉献精神。需要人力,他们义无反顾;急需材料,他们也倾其所有。一户人家把准备盖房子的木头、门板献了出来,一对青年男女把结婚的木床抬到了工地,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把自己的棺材劈开拉到了现场。据统计,在前期工期中,社员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木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棵、旧钢铁437吨。老区人民就像当年抗击日寇、支援渡江战役一样,投入到新中国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中,其景其情,撼天动地!
       史河引灌的伟大壮举,凝聚成一个历史符号,一种文化精神——大胆谋划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融入百姓以身率众的公仆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
       史河引灌工程,是一幅历史巨画,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编辑:胡茂勇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