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圆桌】警惕校园“培训贷”馅饼变陷阱
2023-04-10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作者:刘效仁 分享

【职工圆桌】警惕校园“培训贷”馅饼变陷阱

警惕校园“培训贷”馅饼变陷阱   

 

       每月支付880元,12期分期,总计10560元的费用,是合肥大一学生杨云在该培训机构“老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的线上原画培训班的“学费”。几天前,多次申请退款无果的杨云,向职能部门提交了投诉。中青报调查发现,杨云的遭遇并非个案。
       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被各式各样的在线培训课程宣传吸引:绘画、PS、剪辑、配音等,零基础也可以轻松学习,边学习边接单,机构老师介绍资源,月入过万很简单……针对没有积蓄的大学生,许多培训班还打出了“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广告,背后的小额贷款平台更是五花八门。不少大学生成了不良商家紧盯和收割的“韭菜”。
       必须肯定,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想学习一门技术,如视频剪辑、商业插画绘画、摄影修图、编程等,一则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二则为开拓未来就业之路提供技能支持,无疑应得到鼓励。
       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很难不令人怦然心动:所谓“新手学到3个月左右就可以参加接单了,插画是这个社会必备的一个设计技能,全职去从业都是高薪,应届生薪资6000-8000元都是最基本的”。对于想学技术却缺乏资金者,“先学后付”无疑极具诱惑力。于是,不少学生在“老师”一步步诱导下到小额贷款平台贷款。
       尽管“先学后付”的模式,早已广泛存在于教育行业。不幸的是,由于当下“校园贷”市场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合同信息不透明、风险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结果,一些看似馅饼的“培训贷”却变成了陷阱。
       坦率地说,大学生已属于成年人,理当也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掉入“培训贷”陷阱,显然与其轻信盲从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事实是,一些刚入校的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物质需求旺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强,却缺乏社会经验,加上自控能力较差,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就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比如,杨云就轻信了对方“有外包内推,边学边赚”的宣传,把个人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紧急联系人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一应信息交给了对方,甚至“操作是他帮忙进行的”。如此轻信,自然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成了待割的“韭菜”。
        问题在于,有的不只是未能看懂合同,乃至事先并未能看到合同。杨云直到收到对方《委托扣款授权书》《代扣授权书》《借款合同》和《委托担保合同》等,才发现上当受骗。从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为维护个人权益增加了难度。
       自然,职能部门当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监管,完善行业准入,提高准入门槛,及时排查和处罚违规机构,积极构建金融、高校及家庭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也有必要针对大学生需求,早日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尽早填平“培训贷陷阱”。
       更关键的是,高校大学生当祛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即便想多学一门技术,亦应量力而行;即便“先学后贷”,亦需擦亮眼睛,选择规范的贷款机构,读懂并签订合法的合同文书,力避盲目听信,误将陷阱当馅饼。当然,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应及时举报和投诉,并通过诉讼途径维权止损。

 

编辑:徐晓东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