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
——追记合肥学院驻安徽泗县陡张村第一书记朱世群
2021-04-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

4月2日,年仅42岁的朱世群因积劳成疾倒在他夙夜牵挂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瓦坊镇陡张村,此时,离他完成3年驻村扶贫工作任期只有一周时间。

  4月2日,年仅42岁的朱世群因积劳成疾倒在他夙夜牵挂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瓦坊镇陡张村,此时,离他完成3年驻村扶贫工作任期只有一周时间。

  3年前,本是合肥学院教师的朱世群毅然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主动请缨担任泗县瓦坊镇陡张村驻村第一书记。忙碌的扶贫工作让他不能经常回家照顾生病的妻子、看望年迈的父母和可爱的儿子。今年2月28日,朱世群到合肥看望生病住院的妻子,一天的短聚竟成了夫妻永别。

  他用生命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追求、用行动践行誓言,正如当初他向党组织交心谈话时所说:“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

  “做的永远比说的多”

  “3月31日中午1点,我瞧朱书记还没吃午饭,在办公室写着他记挂心头的乡村产业振兴规划。”陡张村党总支书记位云没想到,朱世群伏案操劳的画面竟成了永久定格的最后一面。

  如今,位云细想,3年来听朱世群说道的机会真的太少了,“不是在骑车去村民家路上,就是在村民家里,要不然就是在办公室工作。看他永远在埋头做事,问他做了什么,他总说没啥”。

  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位从省城高校过来的“外地书记”很接地气,带着“土味”,让大家感觉很亲切,“觉着老朱从里到外就是个和咱一样的农民”。

  “他和村民的关系比我还好。”位云说,朱世群是实干家,“翻开他的工作日记,全村247户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记录得密密麻麻,有些情况比我了解得还清楚。这都是他自己一个人避开农忙时间,起早贪黑骑着电动车一家家跑出来的。”

  “不爱说话,埋头干事。”这是合肥学院教师对朱世群最常见的评价。“不给农民添麻烦,每次来学校送扶贫产品都是他一个人。”学校公共事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餐饮管理科科长陈涛无法忘记最后一次见到朱世群的场景,“早上8点,我看到食堂门口有个瘦削的背影正在卸从村里运来的农产品,走近一看才发现是朱世群,相比上次见面他又黑瘦了不少。”

  回忆过往点滴,陈涛暗自低语:“现在想想,8点到学校食堂,他可能凌晨三四点就开始装货了,不知道那边是不是也是他一人弄好的。”

  斯人已去,唯有细节让人心酸。

  “如果我是一个贫困户”

  在陡张村的3年,黑黝朴实的朱世群看上去与当地农民没什么差别,但内心的细腻和强烈的共情力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陡张村由17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共有2000多户,近8000人,是泗县人口最多的村。大到村级发展的五年规划、修路建桥、整体规建,小到准确统计每家每户半分地的补偿,甚至一棵树的砍伐都需要朱世群仔细斟酌。

  这些忙碌而细碎的工作在朱世群看来却一招即可破题,那就是站在贫困户角度想问题,把“你家”变成“我家”寻找对策。

  “如果我残疾,就不能外出务工,但可以在家养殖和种植;如果我地少,那就外出务工;如果家里有病人,就申请社会救助。”在朱世群的带动下,2020年,曾经无特色产业、无厂矿企业、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陡张村,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的突破。

  朱晓飞至今不能接受朱世群永远离开的事实。“朱书记是个大善人,他像家人一样帮我解决问题。”朱晓飞年轻时因病导致右手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一直跟着父亲放羊。朱世群积极协调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资金,购置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出肉多的波尔山羊交给朱晓飞喂养,并签订合同,由合肥学院组织教职工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捐购。现在,朱晓飞养了近80只羊,成为村里赶着“扶贫羊”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为乡村振兴再添把力”

  “回校之前再为村里乡村振兴添把力。”直到去世前两天,朱世群还在完善他为陡张村量身打造的乡村振兴规划。

  朱世群在工作日记里写道:“虽然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朱世群深知,产业是振兴之基,去世前他频频走访学习也证实了这一点。

  2020年6月,朱世群带着村“两委”干部南下巢湖,考察当地的食用菊花种植项目。在他的支持下,村主任陆敬斌率先引进种植20亩。目前,菊花长势喜人。同年10月,朱世群去凤阳考察,引进该地的特色杨梅产业种植技术。2021年2月,朱世群积极对接合肥学院,帮助销售黑塔镇生产的“界牌”大米。

  在朱世群的撮合下,合肥学院每年都选派艺术设计专业专家赴泗县实地调查当地的农产品,结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普通贫困户和群众的销售愿望,对不同的农产品进行包装项目设计,通过专业的包装设计等营销措施,陡张村农产品销售量增加6%至29%。

  如今,陡张村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业。

  他来了,带来了希望和美好;他走了,留下了如金子般闪光的扶贫精神,正如在陡张村朱世群所住的瓦房前后,一簇簇金黄色的油菜花正迎风怒放。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0日第2版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