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匠 创新向上 | 皖茶香飘工匠大会
仇传慧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全总展区向嘉宾展示安徽茶香。本报记者 胡潇/摄
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全总展区,一股清雅的茶香引人驻足。来自安徽的巾帼工匠仇传慧,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受邀在巾帼展区展示了她与学生们创新的二十种安徽特色茶叶,为这场聚焦科技与技艺的盛会注入了一抹温润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这次我带来了20种茶,有些是我和学生们创新研发的茶叶产品。”仇传慧向记者介绍道,这些重达三十多斤的展品,是她精心准备、通过飞机托运而来的心意,“我希望全国各地的劳模工匠朋友不仅能了解高新技术,也能感受到传统非遗的魅力,茶文化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板块。”
展台上,祁门红茶、霍山黄大茶、桐城小花、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安徽名茶琳琅满目,它们大多产自今年新春,并由仇传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改良。就连茶具也颇具徽风皖韵——出自非遗“庐州窑”传承人之手,采用本地泥土塑造,壶上茶花为手绘而成,尽显安徽匠人的巧思与传承。
在被问及若推荐三款皖茶时的选择时,仇传慧如数家珍:“首先,我个人很推荐我们的祁门红茶,比如这款‘祁红金针’。”她拿起一款茶样介绍,“这是今年我学生改良并参赛的作品,刚获得一项国际金奖,选用的是春天祁门的头采原料。”言语中流露出对弟子成果的骄傲。
她重点推荐的第二款是创新茶太平魁红,“很多人知道太平猴魁这款绿茶,但它的采摘期很短,只有15-20天左右,我们利用4月底5月初的优质原料,以红茶工艺进行制作,形成了这款既有猴魁底蕴又有红茶风味的特色茶。”这一创新不仅延长了茶叶的利用周期,更赋予了传统茶品新的生命。
“第三款,是很多人还不太熟悉的安茶。”她指向一小篓深色茶叶说道,“这是我们安徽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款黑茶。”她细致地讲解其独特饮法——“喝茶时要把茶叶撬出来,再配上外面的箬叶一起泡,比较解腻、除湿。”这款外形古朴、内涵独特的茶,在展馆中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与询问。
谈及茶与个人特质的共鸣,仇传慧认为绿茶“清爽而果断”的风格与她心中的巾帼工匠形象不谋而合:“女同志,刚柔并济,既清爽,但做事又比较果断。我欣赏这样的女同志,也很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巾帼工匠。”
作为安徽工匠代表,仇传慧不仅展现了皖茶产业的蓬勃创新力,更以女性匠人的细腻与执着,将传承与创新融入每一片茶叶。她正以实际行动,让安徽茶香飘得更远,让千年茶文化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浇灌下,绽放出更加馥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