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台天使母基金群运营指引
本报讯 9月2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稳企业 稳投资”系列政策解读发布会第四场,重点解读《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共八章二十一条,聚焦“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目标,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基金设立、投资管理、退出分配、风险控制和考核监督”等方面提出系统规范和引导措施,旨在推动基金投资向早期、创新项目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金合规运营。
省科技厅牵头设立的4只天使基金(即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级种子投资基金),通过设立子基金形成总规模150亿元的天使基金集群。省天使母基金群自成立以来,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致力于构建全省天使投资基金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截至8月底,4只母基金累计遴选超300家管理机构,与44家优质机构合作设立47只子基金。省财政以18.7亿元实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41.34亿元实现多层次资本协同入皖,搭建高效退出路径,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天使母基金群累计投资项目250个,投资金额40.58亿元。通过“基金为媒”吸引107个优质项目落地,投资额15.43亿元。落实省级人才政策,服务3个院士团队和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团队创新创业。
在创新亮点方面,《指引》聚焦投资引导措施,提出“四投”标准,解决投资定位问题。《指引》明确“四投”标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建立了专项评价体系,将基金“领投首投率”“硬科技”项目占比、关键技术突破、优秀人才招引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引导基金投向创新潜力项目;支持管理机构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科创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引导早期项目回归合理估值,防止估值泡沫;建立了“政府部门+产业专班+基金机构”联动机制,优先投资战略性早期项目;清晰界定了天使基金重点支持的早期企业标准。
聚焦机制创新,提出“延存续期”,解决耐心伴随问题。《指引》优化了母基金运营周期,对于运营绩效优秀的母基金,经审批后存续期可延长至20年,允许适度延长关键期、高成长企业退出时间,有效避免“急投急退”;进一步明确返投要求,创新返投认定机制,降低合规难度;优化协议条款,减少苛刻条款,营造友好投资环境。
聚焦考核评价,提出“优化容错”,解决慎投怯投问题。《指引》科学考核容错,强调基金考核评价、审计、巡视、国资监管考核应以基金整体项目投资核算为依据,不以单一子基金或单个投资项目损失论英雄。 明确规定,在未触及容错底线且无违法违规情况下,不作负面评价。同时,审计、国资考核结果可与母基金考核结果互认。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管理机构,则明确更换并扣减管理费。明确要求优化投资协议条款,减少设置对赌、实控人兜底、无限连带责任等刚性约束;严格设立程序,强化资金安全,健全内控外监机制。
聚焦区域发展,提出“投资皖北”,解决区域协调问题。《指引》突出投资安徽与区域平衡,支持皖北地区发展,适度提高母基金出资比例。对在皖北落地的基金管理机构,在资金募集、管理费等方面给予放宽和倾斜,倾斜政策实施差异化考核。
聚焦服务体系,提出“多方协同”,解决生态赋能问题。《指引》提出建立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机制,要求被投企业所在地提供配套政策;管理机构需提供全方位投后增值服务,建立动态跟踪和追加投资机制;实施“千人特训营”,常态化开展“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融资对接和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生态。
下一步,我省将积极创造条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