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跑鞋”规模化突破
马钢实现720件高铁车轮批量生产
沈飞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现场。胡潇/摄
本报讯 9月25日,记者从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获悉,由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沈飞领衔的车轮精加工团队,于今年9月启动720件高铁车轮的批量生产工作,这标志着我国高铁车轮自主化、规模化制造实现又一突破,也意味着中国高铁正式批量用上国产化高性能“跑鞋”,解决了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就在这个月,我们接手了720件高铁车轮的批量生产任务。根据生产周期预计这个月将完成交付。”沈飞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表示。坚守在轨道交通行业数控加工岗位近30年,沈飞今年喜获双荣誉——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并在正在召开的大国工匠大会上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名单。
“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我倍感荣幸。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那些为实现轨道交通轮轴产业全球引领而默默奉献的全体轮轴人。”他还表示,此次参加大会,与众多老友重逢,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看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投身制造一线,让他深切感受到科技对生产力变革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继续扎根现场,用智慧和汗水打造精品车轮,为不断创造新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贡献工匠力量。”
自1998年进入火车车轮加工行业以来,沈飞从普通客车车轮、货车车轮、地铁车轮、城轨车轮到高铁车轮,亲历了中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他带领团队以“让中国高铁穿上国产跑鞋”为信念,攻克了高速车轮精加工精度控制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2024年12月,由沈飞团队加工的高速车轮在CR450动车组样车试验中创下时速453公里的国内最高纪录,彰显了国产车轮的卓越性能。
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认可,马钢高铁车轮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自今年年初起,团队已陆续接收多批次订单,针对不同规格需求进行小批量试制,最终于9月实现720件的大批量产出。沈飞表示:“随着应用加速,我们的产量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高。未来,中国高铁会更多用上马钢车轮。请大家放心,我们的车轮质量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完全能满足中国高铁的需求。”(本报记者 胡潇 汪毅 梁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