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空间虽小,民生事大。自2023年底起,我省积极培育公共文化空间,计划到2027年,全省建成3000个具备公益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到2030年,城区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如今,一批颜值与内涵并存的空间已融入城乡肌理,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与“精神驿站”。它们不仅是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情感交流的新场域,更是提升生活质量、繁荣城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寸之间见美好
——安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合肥小桥湾社区打破行政藩篱,重构共享空间,化“办公重地”为市民“推门可见”的温馨客厅;芜湖各大书房以绵延的文化暖意,悄然浸润城市脉络,点亮书香生活;老田吴氏宗祠融汇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重构传统宗祠为服务大众的多元化文化客厅;湖沟镇直播间借力数字平台,打造集政策宣讲、文化传承与农产品推介于一体的惠民服务新场域……从创新“空间+多业态”“空间+多维元素”“空间+多元主体”建设模式,到鼓励“分享式”“沉浸式”“场景式”服务,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百姓身边的“最美文化空间”。
从“破行政墙”到“建连心桥”
早上八点半,音乐律动。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小桥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十几位“俏奶奶”正优雅地踩着模特步。“我们从这里有了舞蹈房就开始在这里练舞,每周两次,时间固定好,其他队伍也方便安排。”队长张阿姨笑着说。
同一时刻,五楼乒乓球室正热火朝天。四个球台全满,发球、挡球、搓球,银球飞梭。居民们动作娴熟,俨然“社区乒坛高手”。
这只是小桥湾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早晨。在这栋七层大楼里,合唱声、健身器的律动、四点半后儿童的嬉笑声、夜校的交流声,正一点点重塑人们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想象。
“我们这儿90%以上的空间都留给居民活动,社区办公不到10%。”小桥湾社区党委书记苏杨介绍。自2019年迁至现址以来,社区主动“让空间于民”,将这栋七层建筑绝大部分区域打造成居民文化休闲生活的核心场所。该社区常住人口约1.5万人,除一楼大厅和集中办公区外,其余楼层全部开放为百姓的活动天地——往上走每一层,都是居民的主场。
辖区居民,乒乓球月卡只需十元,就能随时来打;形体、合唱课程一学期也只收二三十元,远低于市场价。“目前空间的运营引入了庐阳区芳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街道补贴了两名人员工资,其余靠低收费自我造血。”苏杨说。
位于顶楼七楼的小桥书苑宛如世外桃源,是一个集阅读、活动和休闲为一体的社区图书馆。书中自有颜如玉,窗外是城市风景,内部装饰雅致温馨,鸟笼灯、绿植点缀,成为居民静心阅读、感受文化之美的一方净土。
更热闹的是“双岗芳华夜校”。吉他、摄影、咖啡制作……自2025年以来已举办76场活动。“很多课程一连开了四五轮,特别受欢迎。”负责夜校运营的李倩说,“我们从外部链接优质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东西。”
……
小桥湾社区欢笑声不断,社区还不断推出夜校“体验课”,吸引居民走进来。据省文旅厅介绍,除了小桥湾这类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外,近年来,我省积极盘活各类闲置资源,涵盖现有文化设施、公共用房、历史建筑、公园绿地以及废旧工业厂区等,持续探索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创体验馆等区域空间的创新再利用,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合作共建等途径逐步培育出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生态。
这样的更新理念,也体现在城市社区的细微处。在小桥湾社区,苏杨透露,该空间也在谋求进一步更新,目前正积极争创“合肥市一级馆”。“我们希望这里成为居民‘推门可见、举步可达’的地方,是每个人都能放心走进来的地方。”苏杨说。
从“打卡地”到“文化客厅”
在芜湖,一座座藏于公园、街角与社区的书房,正成为市民热衷的“打卡地”,但它们的“红”,远不止于“流量”,更以其持续的文化温度,浸润着城市生活。
走进神山公园内的赤铸书院,静谧之感扑面而来。舒适的沙发、户外的阅读区,仿佛置身绿意花园。“坐在二楼,眺望远山,听风看叶,阅读变得特别有仪式感。”一位读者表示,自然与书香在此交融,阅读成了享受。
芜湖市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崔鑫介绍,截至目前,芜湖已建成各类公共文化空间120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圈”。青弋江书院、者山书苑等一批特色空间,融入铁画、戏曲、铜文化等本土元素,屡获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项。
这些书房不仅“颜值”高,更充满创新活力。它们推出“订单式”“预约式”服务,跨界融合旅游、教育、体育、科普等多类业态。葵月书房通过“中文读书会”实现年收入56万元;自闲书社则推出“胶囊旅舍”,以每小时10元的价格为年轻人提供“阅读+休息”的新体验。
在运营机制上,芜湖采用“公建公营”“公建民营”等多元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这些公共空间累计服务市民超1600万人次,开展活动2.2万余场,满意率高达99.57%。
品牌活动亦不断赋能城市文化生态。“阅·芜湖”作为核心IP,已形成名家讲堂、城市记忆讲坛、鸠兹学堂三大板块,累计吸引数万人次参与。更年轻的玩法也在涌现——“书房漫游集章”活动设计72种创意玩法,联动60个空间,单次活动吸引12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消费增长40%;“书房咖啡月”抖音话题播放量超500万次,深受年轻人喜爱。
从“网红打卡地”到“文化客厅”,芜湖正在用一座座书房、一堂堂公益课、一次次创新实践证明:真正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能吸引人走进来,更能让文化留下来。
古建筑的“跨次元重生”
每到周末,位于池州市九华乡老田村的吴氏宗祠便成了欢乐场。舞台上,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热情,为观众献上《女驸马》《天仙配》等黄梅戏经典剧目。他们水袖翩跹,婉转的唱腔在祠堂内回荡,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下的八仙桌旁,老人们品茶听戏,闲话家常;年轻人则忙着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通过网络直播,与网友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
九华山风景区的老田吴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2019年,当地对老田吴氏宗祠进行了修缮,将历史建筑融入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既传承了吴氏家族文化,又为周边群众、游客提供服务,实现文化与空间利用的有机统一。修复后的宗祠占地10亩,正厅宽敞可容纳数千人,保留祭祖等传统功能,东西两侧分别设立吴氏家风馆和梅诗百首展厅。
“在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之前,它的基础就比较好。老田村是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改成公共文化空间之后,也是希望进一步开展文旅活动,丰富九华山山下的文旅业态和产品,给游客和当地居民更好的文化体验。”九华山风景区文化旅游处文化综合科(文物)科(局)长胡婷介绍说。
老田宗祠公共文化空间涵盖分享阅读、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科普教育、文艺沙龙、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7大功能,还会不定时举办黄梅戏演出和老田兄弟龙灯表演,还有艺术写生、民俗实践等活动,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这里还会不定期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春风送暖 - 重点群体招聘会”,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2024年以来,老田宗祠公共文化空间累计接待群众15万人次,举办黄梅戏展演、民俗表演等活动76次。
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跃迁”
“我想回乡去做点事,主播有什么推荐的?”“我想了解下社保政策,主播能给介绍一下吗?”“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大桥村的来历吗?”9月9日下午4点半,在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大桥村党委书记黄德的抖音直播间,主播用方言土话逐一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避免照本宣科,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自7月22日起,湖沟镇公共文化空间就成为‘扶农助农,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村书记通过直播间介绍家乡文化、产业以及政策知识,吸引众多网友参与互动。”据湖沟镇文化站站长丁会平介绍,村支书直播间现有湖沟镇大桥村书记黄德和岳王村书记刘芬两位主播,每天下午4点到6点,两位主播轮流直播。
直播内容包括当地历史文化、农特产品推荐、招商引资、医保社保、育儿补贴、农村建房、找亲寻友、交友推介、婚育新风、移风易俗等相关宣传和解答。每场直播间人数在200人左右,进入直播间的人数在2万人以上。
除了宣传各类惠民政策,村书记还拿起新农具在直播间将五里张漫萍广场、南城孜遗址、香山庙和伯牙墓遗址、阳城遗址、张果老文化园、湖沟烧饼等宝贵遗产的文化底蕴声情并茂地讲给观众听。
“最近一直在说的农副产品,什么时候开卖啊?”湖沟四味、桂柳鸭货、陈海蜜薯、十里伯牙粉丝、湖沟烧饼……在最近的直播中,各种特色农产品纷纷被主播们逐一介绍,详细讲解产品优势和市场前景,吸引众多网友评论。
而每天晚上6:30到8:30,由两位村书记共同搭建的“湖沟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直播间更是吸引了周边百姓的踊跃登台。这种线上线下互动参与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在外游子思乡的乡愁和家乡自豪感,也是当地政府对于文化惠民新形式的不断探索。
“下一步,湖沟镇公共文化空间将继续优化直播技术,加强经验学习,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村特色,继续发挥好网络直播作用,为基层发展注入新活力。”丁会平说。
芜湖书房·江湾书院,书香萦绕其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