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支援渡江战役:众志成城铸辉煌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渡江作战势在必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随即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人民解放军各渡江集团在总前委统一指挥下,按原定部署向长江南岸发起攻击,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在渡江战役期间,安徽人民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积极投身渡江战役支前运动。
合肥工人:枢纽之地展担当
渡江战役期间,合肥全市工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踊跃参加支前运输“战勤”服务工作。1949年2月19日,中共合肥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支援前线动员大会后,全市支前报名工作正式展开,各行各业工人纷纷涌向支前司令部报名。码头、搬运、推运、平车、大车、汽车等各行业工人积极行动,投身支前服务。
1949年3月,30万解放军驻扎合肥,随时待命强渡长江。作为支前渡江前线枢纽,合肥顿时繁忙异常。全体支前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确保支前物资随到随运。3月15日,支前司令部民力处接到前线指挥部紧急命令,需迅速集中300辆车子抢运大批支前物资。挑挽业、平车业工人立即行动,次日凌晨便集中200多辆车,在相关人员带领下火速赶往运货地点。3月18日,合肥市200余名工人不顾国民党飞机轮番轰炸,在火车站搬运支前物资,从早晨八点奋战到晚上九点,终于将30万斤支前物资安全转移。解放军开赴长江北岸后,各种军需物资转运工作全部由合肥各业工人及部分民工承担。
在渡江战役中,合肥船工为帮助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立下赫赫战功。三河港区是合肥肥西县的水旱交通要镇,位于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处,丰乐、杭埠二河经此汇合流入新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9年1月25日,解放军进驻三河港区后,三河港区人民和1072名民船工人全力支援解放军渡江南下。由于中路渡江解放军多属北方人,不适应江南水面船上生活,船工们加紧开展水上练兵,教士兵划桨、摇橹,士兵向船工学掌舵、扬帆。一个多月的悉心教授,使渡江部队驾船本领大有长进。
1949年4月,解放军接到渡江命令后,将三河港区102艘民船留下,在漕河、巢湖一线担任运输任务,挑选184艘民船随大军调遣。4月21日,中路大军30万人在芜湖至贵池间渡江。三河港区船工在解放军指挥下,驾着木帆船从无为县的汤沟、二坝扬帆起航,直指南岸,迅速突破敌人长江防线,创造了用木帆船突破长江天险且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这次支前运输任务持续两个多月,全市搬运、推运、平车、汽车、船运等各行业工人共2789人参加,共抢运各类支前物资2500吨。据《新合肥报》报道,仅1949年3月,就有64名运输工人荣获支前司令部嘉奖。渡江战役指挥部还为三河港区船运工人每人发放“渡江船工光荣证”,对部分成绩突出的船运工人颁发“船工立功证”。
蚌埠工人:支前劲旅显豪情
1949年初,蚌埠解放后迅速成为进军要道和支前基地之一。蚌埠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根据市委部署,组织和发动以码头工、海员、建筑工人为主的7000余名工人,踊跃投入支前运动。
在支前热潮中,蚌埠各级工会组织和各行各业工人热情高涨,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被誉为“支前劲旅”的码头工会,承担着大部分军需物资的搬运任务。在被敌人破坏的津浦和淮南铁道线上,蚌埠铁路工人组成铁路工程抢修大队,以“修好铁路过长江,大军过江捉老蒋”的英雄气概,不顾敌机狂轰滥炸,克服设备不足困难,顽强奋战30余天,完成多座铁路桥和铁路抢修工程。铁路工人还随军南进,顺利完成津浦线蚌埠南段100多公里的抢修任务。
与此同时,全市各工厂企业加紧恢复和发展生产,争先为支前贡献力量。1949年1月至5月,蚌埠各级工会和职工群众在协助政府进行接管工作的同时,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贡献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1949年1月至4月,蚌埠市各级工会发动8200多名职工投入支前队伍,加工军粮240余万斤,架设桥梁6座,修复公路190公里、铁路120公里。此外,宝兴面粉公司修理厂工人还为解放军修理和装配了近千支步枪及部分大炮,有力支援了渡江作战。渡江战役结束后,全市共评出拥军支前模范600名,如民工崔大嫂为抢运支前物资,一夜往返淮河南北八趟;工人李新田在家中房屋被烧、妻子患病的情况下,仍坚持参加长途运输任务,并动员20多辆板车参加支前运动。
安徽其他地区工人:齐心协力共奋进
安徽其他地市工人同样为支前运动做出大量贡献。据统计,渡江战役中参加支前船舶总数达20970艘。
在无为县,船民车胜科的父亲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桨,继续完成支前任务。渔民胡业奎冒着生命危险,用小鱼盆过江,把敌军溃逃时抢去的民船拖回18艘,随后还参加了渡江突击部队。年仅14岁的马毛姐,在敌军密集炮火中,同哥哥一起把战士送到长江南岸,返乡途中又抢救了被击翻在江面上的两艘船里的战士。据统计,渡江战役期间,无为县民工中涌现出一等功臣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37人,四等功臣499人。
在怀宁和望江两县,127名回族青年和船工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积极运送解放军大军渡江。在激烈战斗中,副队长马吉荣和队员丁宪良不幸牺牲。芜湖长风轮船公司“长风”轮号的海员,冒着生命危险驾驶轮船冲过对岸敌军的密集炮火,率先把渡江部队运抵长江对岸。被国民党军队劫持到长江南岸的船工,在摆脱敌人控制后,把船开回北岸,接送解放军过江。此外,安徽枞阳县组织船工1.2万余人、船只1000余艘,协同解放军部队参加渡江前的训练,使解放军官兵水战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安徽工人在渡江战役中,以无私的奉献、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据《安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