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从“孔雀东南飞”到“群凤竞还巢” ——人口大县临泉务工劳动力的“引力”之变
2025-08-24 来源:皖工网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玲 分享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从“孔雀东南飞”到“群凤竞还巢” ——人口大县临泉务工劳动力的“引力”之变

从“孔雀东南飞”到“群凤竞还巢”

——人口大县临泉务工劳动力的“引力”之变


“临泉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万千返乡人的共同心声。这个曾经有名的劳务输出第一大县,正在悄然发生一场深刻的人口变迁。数据显示,2024年临泉县外出务工劳动力57.65万人,较2023年的58.47万人、2022年的58.99万人持续下降。数字背后,是一场从“孔雀东南飞”到“群凤竞还巢”的精彩逆转。

筑巢引凤,打通返乡“最先一公里”

2017年,90后青年李红林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惊讶的决定:离开上海,回到家乡临泉创业。他在谭棚镇创办安徽壹号农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当地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当初最大的顾虑就是物流,每次发货都要辗转合肥,既耗时又增成本。”李红林回忆道。

如今,这样的困扰已成历史。2015年,临泉迎来第一条高速公路;2019年,郑合高铁临泉站开通运营,让这个小县城一举融入全国铁路网,与合肥、郑州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到上海、杭州也仅需4小时。更令人惊叹的是,近年来临泉新修国省县乡道路4000余公里,两条高速、三条国道、八条省道穿境而过,合周高速临泉段加快推进。临泉新客运总站建成,距阜阳机场仅50分钟车程,临泉港区综合码头与海螺码头相继投入使用,泉河航道通江达海。一个水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已然形成。

“乡村有路了,人才愿意回来。”临泉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打通了返乡就业创业的“最先一公里”。如今,临泉已有多个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吸引了一大批像李红林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暖巢留凤,打造服务“最强支撑”

硬件完善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返乡人员留得下、发展好?临泉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临泉县临庐产业园区的安徽怡雯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即将出口欧美的室内鞋。企业负责人马勤在外打拼30余年,2020年被家乡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回乡办厂。“虽然外地发展成熟,但家乡的诚意和政策支持最终打动了我。”马勤坦言。

为了这份“诚意”,临泉县深入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提供场租减免、水电补贴、税费减免、融资贴息等优惠;精准摸排培训需求,创新培训模式,4年来培训农民工近2万人次;连续18年开展“接您回家”活动,一季度举办招聘会提供岗位1.6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1亿元,惠及2100多家经营主体,其中返乡创业人员1000余人,累计带动1.4万人就业。

一项项务实举措,让返乡就业创业之路越走越宽。正如马勤所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不仅政策支持力度大,而且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金巢栖凤,见证归雁“最美奋斗梦”

返乡就业创业,既是个人的事业选择,更是对家乡的深情寄托。在返乡就业创业的大潮中,一个个曾经外出务工的身影,如今在临泉的街头巷尾忙碌着,在自家门口挥洒汗水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落叶归根”的深意,也用成果证明,家乡同样可以承载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王希友就是返乡创业群体中的杰出代表。1994年,王希友退役后,辗转广东、江苏、浙江多地从事服装加工行业。然而,漂泊在外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父老乡亲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1年,在多方考察和深思熟虑后,王希友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带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临泉创办捷利泳装服饰有限公司,租赁园区标准化车间专业生产泳装。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迅速壮大,2016年,他又创办了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军创企业年产泳装500万件,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多国,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为家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谈及返乡创业的初衷时,王希友感慨良多:“临泉是我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我对家乡的牵挂始终割舍不下。当时看到村里那么多留守老人和孩子,就想着能不能回来办厂,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浪鲨克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更成为了当地就业的“蓄水池”。今年38岁的秦燕燕之前在常熟打工,2014年回到临泉入职浪鲨克,每月平均工资有7000多元。对此,秦燕燕很知足,“小县城离家近,生活很安逸,还能照顾到家人。”

像王希友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乡土情怀。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打拼成“蜜薯大王”的贾全龙,怀着对家乡的牵挂,选择回到高塘镇创办临泉县龙信诚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带动迎仙和高塘等乡镇甘薯种植户230户,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甘薯5826亩,为2000多名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这些鲜活的故事,正在临泉大地上不断上演。昔日的“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如今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游子归来。在这里,家乡不再只是乡愁的寄托,更是能够承载梦想与价值的沃土。这场从“输出”到“回流”的蜕变,不仅改变了临泉的发展轨迹,更书写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精彩篇章。

编辑:刘艳玲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