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人物的征程中洞见大唐兴衰
——电影《长安的荔枝》观后感
由大鹏身兼导演与编剧之职,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长安的荔枝》,上映后以远超想象的视觉冲击力,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影片不仅对书中情节进行了高度还原,更将人物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的交织中,跟随李善德踏上那漫漫三千里荔枝路,进而读懂了大唐背后的“生存算法”。
影片以李善德接任荔枝使这一“烫手山芋”般的任务为切入点,无情地撕开了盛世大唐那华丽的表象。在这里,权力独断专行且荒诞不经。同事们对李善德玩起了“捧杀”的把戏,矢口否认“贴黄”一事,将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经略府官员不仅不施以援手,反而安插“奸细”从中作梗,待李善德拿到右相令牌后,又立刻换上一副谄媚的面孔。鱼内侍与官员相互勾结,各司衙门之间推诿扯皮、百般阻碍,权力的威严与人性的沦丧在此展露无遗,让人得以窥见繁华背后隐藏的腐朽与黑暗。
在冰冷的权力漩涡之中,影片也不乏温情脉脉的瞬间。杜少陵始终陪伴在李善德身边,为其出谋划策,悉心照顾他的妻儿,尽显侠肝义胆;李善德与林邑奴从最初的主仆关系逐渐发展为挚友,林邑奴为救李善德不惜舍生忘死,生动诠释了忠诚的内涵;苏谅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展现出仁义之心。此外,李善德与夫人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也令人动容,家人的默默支持成为他漫长三千里路上的信念源泉。影片结尾,木棉花纷飞而出,与开头遥相呼应,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职场元素在影片中贯穿始终,署令给李善德递饼,暗藏着“画饼充饥”的深意;砍荔枝树时层层加码的要求,阿僮的不忍与李善德的无奈,如同一把重锤,直观地冲击着观众的内心。三千里荔枝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影片借此巧妙地揭示了大唐官场的生存法则——“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官场生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影片在严肃的主题之下,也不乏轻松幽默的笑点。租驴人的俏皮玩笑、官员的一语双关等,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娱乐性,让观众在紧张的情节中得以会心一笑。同时,影片在细节处理上可谓用心良苦,胡商苏谅的服饰、化妆、道具都真实还原了历史形象;佛像眼睛与右相处境的巧妙呼应、右相手中的“法器”、峒人饮酒的酒碗、官府颜色等级等细节,都凸显了制作团队的满满诚意。
影片聚焦于小人物李善德,他从一个起初“认命”的普通人,逐渐转变为“较真”的勇者,凭借着坚韧不拔的信念和过硬的“算法”,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待抵达长安时,已然白了头。李善德的经历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境,都应坚守信念、勇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