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工会:
在历史浪潮中书写红色篇章
大革命失败的阴霾笼罩华夏大地,国内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反革命势力如凶猛野兽般肆虐,革命事业陷入低潮。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黑暗的夜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在此严峻形势下,安徽境内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所笼罩,工会和农民协会惨遭查禁解散。中共安徽地方组织坚决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毅然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在六安、阜阳等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动武装起义。六霍起义后,六安、霍山、潜山及霍邱、英山等周边地区的新生苏维埃政权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以工农为主体的新政权机构应运而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广大工人和工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踊跃参加政权建设、精心组建工人武装,为建设和保卫皖西苏维埃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各县纷纷建立工会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皖西北特区(道区)总工会
1932年 5月30日,皖西北特区工人代表大会在六安金家寨隆重召开,52名代表齐聚一堂。会议庄严通过了《失业工人问题决议案》,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大会宣言》,决议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与中华全国总工会,拥护全国苏维埃。会上,皖西北特区总工会正式宣布成立,袁成林当选为委员长。总工会机关下设宣传、组织、青工和工纠部,犹如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领导着六安、霍邱、商城(今属河南)四个苏区县总工会。当时,共有区工会23个、支工会139个、工会会员 12570 名、工人纠察队员650名,成为皖西北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1932年12月,特区改称道区,特区总工会也随之改为皖西北道区总工会。然而,1933年10月,皖西北苏区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侵占,道区总工会无奈结束使命,但它在革命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永远不会被磨灭。
六安县总工会
1931年 4月,六安市工人代表会议在独山举行,六安县工会正式成立,选出了15名执委,陶耀山担任委员长,5月由刘复俊继任。县工会下设组织、宣传、武装、生产、文化、青年等各部门,犹如一个功能齐全的战斗堡垒,共有会员2000多人。然而,1931年8月,党、团、工会合并,工会不得不停止活动。但革命的火焰不会轻易熄灭,同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会组织得以恢复。1932年5月,六安县工会改为县总工会。1933年 10月,因革命形势的需要,县总工会再次停止活动,但它始终在革命的浪潮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霍山县总工会
1931年 4月,霍山县镇苦力工会在霍山城内成立,负责人李开钧。同年8月,因党、工、团组织合并,苦力工会停止活动。但革命的脚步从未停歇,1932年5月,霍山县总工会在诸佛庵项家茶行成立,郑长清任委员长,8月由詹成金接任。1933年 10月,霍山县总工会停止活动,但它在短暂的历程中,为霍山县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霍邱县总工会
1932年 4月,霍邱县召开工人代表大会,80多名代表满怀热情地参会,共同见证了霍邱县总工会的成立,梁海清任县总工会主席,11月由徐风章继任。全县有工会会员500多人,雇农工会会员400多人。至1933年5月,霍邱县的工会事业蓬勃发展,建立区工会7个,工会会员达2000多人,雇农工会会员达5000多人。1933年 10月,县工会虽停止活动,但它所凝聚的革命力量,为霍邱县的革命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商(赤)城县总工会
1929年 6月,商城县总工会成立,1932年1月重建,下辖8个区工会、115个分会,会员2352人,雷长友、万小廷先后任委员长。1933年1月,商城县改为赤城县,商城县总工会也相应改为赤城县总工会。1933年 8月,赤城县分为赤城、赤南两县,赤城县总工会撤销。尽管历经变革,但商(赤)城县总工会始终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守,传承着革命的薪火。
潜山县总工会
1930年 2月,中共潜山县委领导的请水寨起义爆发,5月建立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和潜山市工会等群众团体,王家滨任县工会主席并兼任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县革命委员会和工会组建了修械所和被服厂,生产武器弹药,制作军服,为起义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然而,同年9月,起义失败,潜山县总工会解体。虽然它的存在时间短暂,但却铸就了一座不朽的革命丰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工会,在历史的浪潮中书写了壮丽的红色篇章。它们虽历经风雨,但始终坚守着革命的信念,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安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