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件长三角漆器珍品齐聚合肥
本报讯 6月28日,“大漆——江南漆器艺术与传承”展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五楼盛大启幕,为观众精心呈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大漆艺术饕餮盛宴。此次展览由安徽博物院与淮北市博物馆携手联合主办,展览时间将持续至10月8日。
本次展览大胆创新,采用“主分展”模式,在安徽博物院设置主展厅,淮北市博物馆设立分展厅,两地同步开展。主、分展在展品遴选方面精心规划、互为补充,集结了长三角地区文博机构、高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26家单位的近300件展品。这不仅是近年来安徽省内博物馆漆器展品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更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极大地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与覆盖面,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近距离领略珍贵漆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览以“风华”“重生”“回响”三个精心设计的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大漆的东方美学精神。
“风华”篇章宛如一部大漆艺术的历史长卷,带领观众追溯其悠久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髹漆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礼器髹漆体系初步形成;战国时期,漆工艺迎来第一个高峰,漆器成为日用生活的主流用器,且战国漆器出土以楚国疆域及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最为集中。到了明代,徽州地区发展出成熟的装饰技法,髹漆制品达到鼎盛。明代徽州匠人黄大成所著《髹漆录》,系统记载了八种装饰技法,成为现存唯一的古代髹漆工艺专著,其中很多技法至今仍应用于现代漆器制作,见证着大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重生”篇章聚焦漆器的修复与保护,宛如一场文物“复活”的奇迹。历经数年精心修复的天长纪庄汉墓出土漆器在本次展览中首次面向公众亮相,漆耳杯、几案、奁盒等漆器重现往日光彩,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文物修复师们的匠心独运与执着坚守。
“回响”篇章则着重强调大漆艺术的当代传承,奏响了一曲古今交融的华美乐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濯龙宫”“播与漆行”、扬州咏梅漆器厂等制作的漆艺作品百余件齐聚一堂,涵盖漆器、家具、漆画等多个类别。古今漆艺在此对话,充分体现了大漆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本次展览展出的漆器等级文物多达90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3件。这些珍贵的漆器宛如艺术的瑰宝,上面的游走的凤鸟灵动飘逸、舒卷的云气轻盈缥缈、螺钿的霞光璀璨夺目、雕刻的刀锋刚劲有力,无不沉淀着华彩烂漫的大漆艺术,生动展现了至少8000多年髹漆的辉煌风华篇章,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大漆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