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不负青山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
春暖花开的四月,一条狭窄蜿蜒、布满碎石的山路上,一位身穿迷彩服、背着双肩包的中年人正在慢慢走着,时不时停下来观察并拍摄,脸上逐渐布满汗水。他就是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
从青葱年少到两鬓染霜,王山青始终坚守在大山深处,在这条山路走了整整37年,用心用情守护着41418亩山林,换来了青山长青。今年五一劳动节,王山青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接过守山“接力棒”
王山青的父亲是保护区管理站的第一批护林员。1984年正月,14岁的王山青来到清凉峰。“清凉峰特别雄伟壮观,感觉自己很渺小,敬畏之感油然而生。”他对这次“初见”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8年,18岁的王山青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守山“接力棒”,来到最偏远的上坦观测站。
清凉峰是天目山系的主峰,海拔1787.4米,这里地形复杂,人迹罕至,还常有野兽出没。初工作时,生活条件非常差,王山青只能住在不通水电的土坯房。白天,沿着崎岖山路巡护;晚上在昏黄煤油灯下写着一本本巡护笔记。“为节省时间,我就背上装着干粮的帆布包上山。”王山青回忆起当时情景,“我最喜欢粽子和米粿,因为比较‘扛饿’。”
青山无言,岁月更迭。37年间,王山青走遍保护区每一片山林,鞋子穿坏了上百双,对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等都无比熟悉,成了清凉峰的“活地图”。
如今,虽然保护区引入了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先进监测设备,但王山青每年依然有一百多天都要徒步巡护。“徒步是最有效的无法被取代的方式,如果一天不上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心里也不踏实。”王山青笑着说。
用心用情担重任
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王山青与同事们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
清凉峰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2008年,凭借村民提供的点滴线索,王山青多方搜索发现了60余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序榆。2013年以来,王山青和同事们尝试开展长序榆的采种繁育工作。长序榆种子像菜籽一样小,树木又高达20米左右,王山青通过布设遮阳网才顺利采集到种子。“经过精心培育,这一种群成功繁育出了470余株长序榆种苗。”王山青开心地说。2019年,王山青将成果发表在《安徽林业科技》上,填补了我省在长序榆育苗研究方面的空白。
森林防火是重点工作。“我们成立了指挥部,加大宣传,还加强值班值守。”王山青指着进山路口的监控和宣传展板说,“我们特别怕节假日,一点不敢松懈。”
清凉峰还吸引很多“驴友”慕名而来,但山里信号差,,遇到危险无法准确定位。王山青专门安装设置了很多警示标牌,还在上面留了手机号并编写了序号。“受困‘驴友’打电话给我,报上附近警示牌编号,我们很快就能锁定位置。”多年来,王山青组织、带领人员进行了50多次搜救行动。
青山不负守望者。在王山青和同事们的长期努力下,保护区37年来未发生一起人为森林火灾,实现了连续19年未发生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
把根扎在清凉峰
“保护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种群数量正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王山青对保护区管理站办公楼挂着的一幅幅清凉峰野生动植物照片如数家珍。
王山青带领同事积极与中科院、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一系列监测、调查。目前,管理站在清凉峰布设了38台红外相机,以加强野外科研监测。
自2016年以来,保护区内共监测到国家保护野生动物58种。新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小群落3个、野生红豆杉种群1个。“去年还发现了一个新物种——陈氏肥螈,目前正在按照新物种认定程序进行申报。”王山青说。
为了更好地守护清凉峰,参加工作以来,王山青一直在主动学习各种相关知识。1994年,王山青在合肥林业学校脱产学习林业经营,并获得中专学历。“学习机会难得,我当时学得很认真,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比第二名高80多分。”王山青自豪地说。后来,他相继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以及高级工程师职称,还被安徽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
2018年,王山青还发起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科技馆,馆内展示各类野生动植物标本641件以及他的60多本巡山日志。目前,已经接待观众2万余人。
“我就像‘梦笔生花’,把根扎在了清凉峰。”王山青指着一幅清凉峰“梦笔生花”照片告诉记者。王山青用实际行动书写绿色答卷,他先后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