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发布
2025-01-06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张恩杰 分享

《安徽省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发布

我省实施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

 

本报讯 2025年1月6日,记者从省政府相关部门获悉,为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安徽省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

《方案》要求,实施综合枢纽提能级专项行动,打造联动支撑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施合肥国际枢纽建设工程,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合肥国际港务区,提升合肥枢纽国际服务功能。实施芜湖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建设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芜宣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实施蚌埠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构建“米字型”对外联系通道和空铁港联运综合枢纽。积极培育阜阳、安庆、黄山等市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构建开放融合的机场群,打造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加大对基地航司等经营主体招引力度,研究成立本土客运航司,适时组建本土货运航司。有序拓展洲际客运航线,加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货运航线。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构建低空智联基础设施网。到2027年,力争形成“一枢八支多点”机场格局,运营全货机航线20条以上,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分别达到5400万人次/年和42万吨/年,通用机场达到20个。

建设协同高效的港口群。加快建设“水运安徽”。以芜湖港为龙头、沿江港口为重点,打造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淮河航运枢纽,加密河江海联运航线。实施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推动省属港航企业与长三角港口企业深化合作。到2027年,力争新增万吨级泊位30个以上、千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港口集装箱设计通过能力达320万标箱/年。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依托空港、陆港、水港,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供应链平台集聚区,支持合肥等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鼓励各地谋划开发低空特色场景,探索无人机融入县乡村三级寄递网络体系,发展无人机配送、城际运输等新兴物流方式,支持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实施运输通道提能级专项行动,完善畅达全国的综合运输通道。实施“4轴5廊6通道”建设工程,持续强化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主轴”功能,推动各条主轴高速公路双通道贯通。加快实现“5走廊”和“6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全线贯通。

完善广覆深达的干线公路网,加快建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优化高速互通布局,2024年实现“县城通高速”。到2027年,安徽境内国家高速公路总体贯通,主通道基本实现八车道通行,高速公路达7500公里,县通双高速比例达90%;一级公路达8500公里,普通省道二级以上占比达65%以上。

 

建设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推进水利水运融合发展,优化“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发展新格局。畅通省际航道,系统谋划跨省重大水运项目,实施江淮运河航运价值提升工程。到2027年,四级以上干线航道达2400公里,县级通达率近70%。

畅通物流枢纽联系通道。加快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间通道建设,提升快联快通水平。实施区域交通提能级专项行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围绕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西翼门户定位,加强皖沪机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沪苏皖长江沿线港航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实施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工程,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航道上的长三角,到2027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线航道省际接口分别达18个、22个、9个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本实现等高对接,服务支撑共建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

强化中部地区大通道联通格局,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健全长江(安徽)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加密扩容皖北地区交通网络。完善大黄山“快进慢游”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大黄山小环线高铁项目,打造一批旅游风景道,着力推进旅游航道整治与水路旅游客运发展,有序推动低空旅游场景开发开放。

实施运输服务提能级专项行动,智慧绿色提能级专项行动等。推动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实施多式联运发展工程,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开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试点。完善“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积极开辟集装箱近洋航线。研究布局高铁物流基地,支持高铁货运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到2027年,力争运行“五定”班轮集装箱航线10条以上,铁路、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7%、15%。

 

编辑:张恩杰

新闻图集
热点排行榜
公众号
扫码关注  手机浏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