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中见深刻 于细微处显真情
——观电视剧《小巷人家》有感
前不久收官的电视剧《小巷人家》,凭着细致入微的时代图景刻画、立体饱满的人物塑造、极具烟火气的日常呈现,掀起观众追剧热潮。该剧改编自作家大米的同名小说《小巷人家》,小说共30余万字,分为68章,以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州棉纺厂家属区小巷为背景,通过庄家、林家、吴家三个家庭的视角,见证了恢复高考、知青归城、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奋斗与温情故事。
《小巷人家》一剧,主要围绕着苏州棉纺厂新改造的职工宿舍展开,诙谐的外壳包裹着积极向上的温暖内核。一条深长的巷子里,住着棉纺厂的十几户人家,巷子最深处的庄家和林家,便是本剧着重表现的两户。他们共用一处小院,庄家人比较持重内敛,林家人比较泼辣外向。两家人性格虽不同,相处却融洽。无论是高中老师庄超英,还是机械厂工程师林武峰,无论是同为棉纺厂职工的劳动模范黄玲和向来有“刺头儿”之称的车间女工宋莹,还是成绩各有高低的孩子们,都有着一颗热情而善良的心。与他们对门的吴家,因为是再婚家庭,关系便复杂了一些,继母张阿妹有些偏心,父亲老吴则偷偷改了女儿的中考志愿。还有西邻的王家,几乎天天因为回城的知青妹妹而吵得鸡飞狗跳。但无论是知书达理的庄家,还是和睦有爱的林家,无论是高考屡战屡败率先走上个体之路的李一鸣,还是攻于算计甚至有些损人利己的王勇,他们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能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除了对时代的还原,《小巷人家》的成功还在于群像塑造的鲜活。剧中最出圈的两个人物,是黄玲与宋莹。黄玲隐忍而勤劳,日常要忍受丈夫的愚孝、婆家的冷落;宋莹的性格则泼辣直爽。性格迥异的她们,完美诠释了观众心目中好妈妈、好邻居、好姐妹的形象,共同写下该剧最为动人的一条情感线。
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便是每处小细节中传递出的人情温暖,庄超英、黄玲夫妇吵架,林武峰、宋莹夫妇让儿子叫他们的两个子女来家里吃烤红薯,用自己的方式帮他们化解尴尬。黄玲帮宋莹的孩子补衣服,也在宋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庄超英因高考阅卷不在家,林武峰用智慧解决了小院的排水问题。庄、林两家在小巷中互相帮助,从陌生人变为“自己选择的朋友”。剧中温馨和睦的邻里群像和逗趣欢乐的家庭故事融洽交织,将纯真年代里的生活温度传递给观众。
书中对家庭成员利益冲突的刻画,镜子般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在小巷里,利益的矛盾在亲情的纽带中撕开了裂口。黄玲在家庭中的无奈与挣扎,让我们看到了“孝顺”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这种冲突,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们明白在亲情与利益面前,人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平衡。
一部40集的电视剧《小巷人家》,演绎着不疾不徐的流金岁月、漫漫时光。电视剧充满艺术辩证法的智慧: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故事,折射不平常的深度与光辉。平凡的小巷生活,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饱含深情的画卷,细腻地展现出生活的本真与人性的光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小巷人家》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流淌进观众的心田,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的意义,感受生活的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