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还巢 高飞远
——界首市大董村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点亮多彩假期
“嘀嘀嘀……”七月的淮北平原早晨略微有些凉爽,载着留守儿童的电动三轮车,鱼贯驶入界首市邴集乡大董村村部的大院。
不到8时,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就飘荡在大院的上空,20多名来自大董村的留守儿童在大院里愉快地玩耍着。“上课啦!”随着一声招呼,孩子们都迅速地在村阅览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这样的一幕,在这7年里的每个寒暑假都在大董村不断地重复上演着。
寒暑假期间许多家长因为工作无法在家陪伴孩子,孩子们只能由爷爷奶奶在家陪伴,省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工作了解情况后,积极组织本村大学生们,开展“凤还巢”志愿服务,为孩子们办起了假期爱心微课堂。
邴集乡赵楼村留守儿童赵一菲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大董村的暑假志愿服务班了,她说:“在这里有许多大哥哥大姐姐,还有许多小朋友在这里玩,还可以看书,比在家里要有趣多了。正好在这里还能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语成绩。”
“凤还巢”志愿服务不仅得到孩子的认可,还得到家长的双手称赞。
“我们大董村的暑假志愿服务班非常贴心,孩子们在暑假里不仅提升了学习成绩,还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见识,变得更加懂事了,也知道感恩了。”邴集乡大董村学生家长刘芳说。
“凤还巢”,一个好听且有号召力的名字。其核心在于曾接受家乡工会“金秋助学”资助的本地籍在校大学生依托寒暑期时间返乡为家乡留守儿童提供日常看护、学习辅导、心理关爱等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近年来,“凤还巢”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省内外高校的学生积极参与。
来自河南农业大学“仁心领航,慧心守望”志愿服务队的雷梦怡说:“我在网上看到了“凤还巢”志愿服务项目,于是和7名同学组队来到了大董村。这是我们大学生从校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能让我们完成从校园向社会的转变,避免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时的不知所措。在这大董村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对社会的概念、心态和能力也逐渐发生变化,从中我们也领悟到一个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之后,还有来自阜阳幼儿师专的同学们和大董村自己的大学生将接过接力棒继续为留守儿童提供长达一个半月的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七年来“凤还巢”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有65名大学生到大董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留守儿童近600人次。
“通过这种多批次多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格局。这种接力式的志愿服务模式,不仅让留守儿童得到了持续的关爱,也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成长经历。这种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邴集乡大董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方潇说。